国内对于小学新教师的研究欠缺。从笔者在中国知网检索的情况来看,研究者对于小学新教师的研究起步晚,而且关注很少,研究力度较弱。检索结果表明: 以“教师”为研究对象的文章最早出现在1921年,总数为 1814884 篇;以“新教师”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最早出现在1950年,文章数量为6840 篇;而 以“小学新教师”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是在1982年开始出现,仅有 99 篇,比关于“教师”的研究晚起步61年,数量上仅占关于“教师”研究的论文总数的0。00545%。
而且国内对于小学新教师的研究,大都是顺应国外学者的研究趋势,关注的更多是新教师的教学技能方面,而且大多是理论研究,主要是通过总结经验来提出对策。随着近几年小学教师培养制度由以中师为主培养小学教师的模式转变为以本科为主的培养模式,也引发了国内学者对于本科生小学新教师教学技能的讨论与研究,如胡迪波在《小学新教师存在问题及培训对策》中就指出本科小学新教师存在的问题:1。普通话以及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明显,但板书不如中师;2。教育理论修养肤浅;3。课堂教学形有余而神不足。但是着眼点还是在于小学新教师的教学技能方面,关注新教师进行班主任工作方面的研究较少。
2。 关于家校沟通的研究来自优W尔Y论W文C网WWw.YoueRw.com 加QQ7520,18766
(1)家校沟通重要性的研究
国外教育研究者起步较早。早在19世纪20年代,飞速发展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促进了美国公立学校建立并得到迅速发展,但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如教育质量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家校沟通与合作成了美国近30年教育研究和学校改革的主题。
在国内,关于家校沟通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周传志和戴庆洲认为家庭教育是孩子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担负孩子教育的重任,要重视二者的结合。冯帮认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一个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一个是教育孩子的重要基地,家校双方只有以沟通为基础,相互配合合作,才能对孩子产生积极的教育影响。因此,家校沟通工作必须受到高度重视。
(2)关于国内外家校沟通形式与内容的研究
国内外教育工作者对于家校沟通的内容与形式研究已经较为完善,教育学家Hoover-Dempsey K V将家校沟通的形式划为以下三个层次1。学校和家庭间的信息传递和沟通,家长作为支持者与学习者。例如家长会、家访、家长学校等;2。家长作为活动的志愿者。这一类比如家长为学校提供无偿服务或赞助等等;3。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如帮助学校制定课程计划、确定教育目标等。
但基于各国现实情况不同,家校沟通的内容与形式也存在着差异。
美国乔伊斯。爱泼斯坦(IoyceL。Epstein)从内容角度将美国家校沟通的形式分为6种:1。家校交流:包括书信交流、家长会等活动;2。家长教育:开展家长研讨会、建立家长信息中心;3。在家学习:包括签订学校家长公约等;4。参与决策:即请家长参与学校事务的决策与监督;5。家长志愿者:家长志愿组织起来帮助学校处理一些事务,比如家长值班巡查校园;6。学校与社区合作:包括利用社区资源,为家校沟通或学生学习服务。
在国内方面,罗伟娟在《关于家校沟通内容和形式的研究》中总结我国的家校沟通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主要是:家长会、家校互访、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开放日、通讯联系这样六种形式。
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QQ群”“班级博客”“微信”等社交软件在家校沟通中的应用广泛,也引起了国内学者关于这类形式的讨论。如朱晔认为通过社交软件进行家校沟通可以避免家校沟通缺乏互动性、直接性、多样性。 杭州市小学新教师家校沟通现状的调查(4):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96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