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文阐述可见,两种语文教材中关于寓言的数量以及分布在大体上是一致的。苏教版的寓言更多的是中国古代寓言,而人教版的寓言选材则更为丰富,涵盖古今中外。
寓言教学具特殊的价值意义。首先,寓言在其创作之初就具有讽喻教化的功能。它是一种特殊途径的教育。寓言故事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其思想价值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亡,反之,它可以随着主流价值观的改变而改变,历久弥新,适应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每一篇寓言故事都体现着作者多方面的智力因素和人格因素,它凝结着作者的价值观。寓言经常被人们称为是“穿着外衣的真理”、“理性的诗歌”。[2](p30)因而,教师在教学时应当注意寓意的分析与讲解。
其次,学生思维在寓言教学中可以得到一定的发展。寓言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故事是它的载体,寓意是它的灵魂,寓言的教学大都是从故事到寓意,而这就是一个从形象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过程。在寓言教学中,把握情节,分析形象,不仅是学生理解作品的关键,同时也训练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
二 寓言教学存在的问题
寓言作品大多数都篇章短小、文字较少,但其所蕴含的思想却比较深刻。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但是在当前实际的寓言教学中许多老师却经常陷入“读课文——讲故事——析寓意”的教学模式之中。[3]
(一)过分重视寓意,忽视语文工具性
许多老师在进行寓言教学时注重的是指导学生理解寓意,不太看重指导学生通过文本进行语言、语感的积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方面实际运用能力,忽视了寓言教学同样具有工具性这一特点。
例如,《郑人买履》这篇课文,我第一次教学时曾经这样上过:
师:学到这里,相信大家都知道“郑人买履”是什么意思了吧?
生:郑国人去买鞋子。
师:那这篇文章除了讲述郑国人去买鞋子这件事,还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呢?批评什么样的人呢?
生:批评那些墨守成规,不思变通的人。
师: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生:学了这篇课文我懂得了做事情要懂得变通
师: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的学习和生活中,不要拘泥于教条心理,要懂得变通,千万不像郑国人那样因为过于相信尺度,造成买不到鞋子的情况。那今天这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4](p3)在传统寓言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的注重品德教育,单纯的局限于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往往忽视了其工具性的作用,想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往往适得其反。所以,寓言教学要注重文本,增强学生语言文字表达的训练和感悟,让学生具体而完整的感受形象,同时从故事走向生活,从动物、植物走向人类,更加深刻理解寓言的真谛。文献综述
以下是我经过调整后第二次《郑人买履》教学实录部分片段:
师:人们常说:“学贵有思,思贵有疑”。刚刚我们一起读了几遍课文。老师还真产生了几个问题,我提出来大家帮我解决一下。
师:在课文的最后,郑人有没有买到鞋子呢?(学生:没有。)那么,哪位同学能给他提个意见,告诉他最简单的方法是什么?
生1:直接用脚去试。
师:买鞋只是生活中的小事。为了郑人在日后的生活中不再犯这样的错误,谁能给他提个建议呢?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寓言教学(2):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97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