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儿童文学教学困境存在的原因及对策(4)

时间:2023-12-03 20:28来源:毕业论文
3。4 教材编者过于重视文本的教育意义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过于重视文本的教育意义。我们称其中的选文为教材体,教材体就是为了某种教学目的而编写或

3。4 教材编者过于重视文本的教育意义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过于重视文本的教育意义。我们称其中的选文为教材体,教材体就是为了某种教学目的而编写或改写的用作教材的作品。这类选文都充斥了太多模式化的东西。主题大多充满训诫意味,功利性过强,而作为儿童文学的艺术性、审美性却不足。之所以说我们的教材是“非儿童文学的儿童文学选文”,是因为这种教材体文章只是借了儿童文学的外包装,里面的实质内容却是非儿童文学的东西。朱自强教授将这类教材体的特点概括为:短小轻薄。所谓短小就是篇幅短小,所谓轻薄就是思想性、艺术性上轻薄。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第 25 课《玲玲的画》,是一篇儿童故事体裁的作品。这篇课文故事情节简单,语言也没什么艺术性可言,反而有的是说教意味。蒋风认为:童年文学(其阅读对象一般是 6 至 12 岁的儿童)文本属想象性文本,想象性文本接受的特征在于儿童已能在语象层面上与文本实现沟通和交流,并对细节和故事层倾注了极大的兴趣,而对语象故事层所隐含、表达的意味层却难以感受。儿童理解文本时只停留在故事的具体情节或词的表面的了解上,生动的形象占主导地位,儿童还不能揭示寄寓于故事情节中的意味或转义。 从故事情节来看,《玲玲的画》这篇课文是没有什么趣味性的,也没有什么生动的故事情节,其艺术水准与真正的儿童文学是有差距的。它当然没法让学生喜欢。学习这样的课文孩子感到枯燥没趣就是自然的。而这样的课文在教材中随处可见。文献综述

有些作品不仅情节单薄,而且内容寡淡。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中有一篇童话《蒲公英》,全文采用拟人手法,写了三颗蒲公英种子展开飞翔后的命运。如果对这篇课文从童话的艺术特征角度予以分析的话,它是没有童话味的童话故事。王泉根教授认为,童话的最大特征是以幻想作为主要审美手段来表达和满足人类愿望的文学作品。 显然,《蒲公英》一文谈不上是以幻想为主要手段来满足儿童审美愿望的作品。太阳公公的形象就是成人世界的象征,蒲公英种子在这里代表的是不懂事,需要教化的儿童形象。太阳公公的话代表的是成人世界的绝对权威,你们要不听,就会受到巨大的惩罚。课文的情节是令孩子费解的,为什么只有落在黑黝黝的泥土里才能生根长叶?太阳公公为什么要对蒲公英说那样的话?那两颗落在沙漠和湖面的种子会不会就是受了太阳公公这番话的暗示,想要去看看为什么不能去除了泥土之外的地方?这正是孩子们想要探索未知世界热情的流露,那两颗“不听话”的种子多像想要探索未知世界的他们啊!这个故事就是硬生生的告诉儿童要听大人的劝告,否则会有不良的后果。这不是也在扼杀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吗?这是赤裸裸的说教,不仅不能培养儿童的想象力,还会束缚儿童的想象力。这种课文就是典型的伪儿童文学。这样的教材能否提高儿童的文学素养、能否培养儿童热爱母语的感情,是令人担忧也是令人怀疑的。

日本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新美南吉有一篇儿童文学作品《竹笋的故事》,故事的情节发展有点像这篇课文,但他的文学感染力却是完全有别于《蒲公英》的。故事讲的是竹笋还是小娃娃的时候,他们在地里钻来钻去的玩,竹笋妈妈告诉孩子们不要跑太远,要不然会找不到家的。有一个竹笋娃娃他一边玩一边朝一个方向钻去,而且越钻越远。竹笋妈妈说,这个孩子怎么不听话,你不要往前钻啊!竹笋娃娃说他听到了一个很动听、很悦耳的声音,这个美妙的声音正在召唤他,所以他想要去看看。他不停地钻啊钻啊,终于钻到篱笆墙外,钻出地面的小竹笋看到了一个吹横笛的青年,他被动听的声音迷住了,于是他就想:我要做一支也能吹出这么悦耳动听声音的笛子。他长啊长啊,终于长成了一株非常健壮的竹子,后来真的做了一根能吹出悦耳动听声音的笛子。这个故事也很短小,但饱含深刻的思想,而且非常有内涵,不仅符合孩子的天性,更让他们的天性自由发挥,竹笋妈妈这个成人,在这里就没有强制自己的孩子必须听她的,孩子有孩子的追求,孩子有孩子的人生。他给孩子的启示是,朝着自己的目标去努力,你就会拥有属于你的未来。这才是真正的儿童文学。与之相比,《蒲公英》这样的作品无论是艺术感染力还是思想内涵都显得很苍白。 儿童文学教学困境存在的原因及对策(4):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99327.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