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意义
在幼小衔接阶段,教师采用何种方法引导学生,开展教学?学生自身从什么方面平稳度过过渡期?家长们又该采取什么行动?为了共同应对这段“关键期”。本文探讨儿童成长阶段性及连续性的特点,揭示儿童在这一阶段的真正走向,全面阐释幼小衔接阶段应该得到关注的重大意义。倡导教育各方共同配合,共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基础。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
儿童发展阶段理论
理论是一个研究的基石。幼小衔接问题从根本上去探求是一个发展问题。儿童从幼儿期向儿童期的过度,我们可以从皮亚杰的理论中寻找我们理论的基点。
在皮亚杰是理论中,他相信儿童发展的顺序是一直不变的。在阶段性的理论中,他提出:
1、每一阶段都具有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2、每一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条件,前一个阶段的结构是形成后一个阶段结构的基础;3、前后两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4、在同一发展阶段内,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是平衡的,即在不同的方面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和谐的,水平是相当的;[3]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儿童发展的顺序是具有一定的轨道,并按此遗传,进行。而在阶段性上则出现了较大的不同。在皮亚杰的观点中,儿童按照一定的发展顺序成长,不是突然发展到某个阶段。儿童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能量的积蓄,达到某个峰值,儿童的成长发生实质性改变,进入到了下一个阶段。因而,儿童的发展是连续的,又是有阶段的;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又是前一阶段的升华。
儿童发展呈现出阶段性,顺序性的特点。这就说明幼儿园与小学需要进行过度。小学一年级的新生,面临着两大时期的交叉矛盾,在此阶段,儿童一方面习惯了自由,悠闲的环境,以及学习生活中以游戏为主,寓教于乐。另一方面儿童渴望进入学校,渴望动手又动脑。同时,一个与幼儿园时期有巨大差异的环境会给这个时期的儿童带来心理压力。如何帮助幼儿适应?成为了这个关键期的重要议题。
2 幼小衔接中呈现的问题
2.1 幼小衔接的两种类型
在经济飞速增长的今天,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度也逐渐升温。幼小衔接也日益让参与教育的各方提到日程上来。本文在此列举出一些在教学中存在的现象,期待得到各方的关注。
1、第一种是积极面对型。他们都属于热血型。对幼小衔接有了一定关注,为了让儿童顺利入学,他们真实的做了一些事情。一些早教机构致力于向幼儿园孩子提供小学知识,大班里每个孩子都在认真地学习拼音,数学,有的还开始了双语教学。课堂里热闹非凡。家长对孩子终于在幼儿园学到了知识感到了欣慰。孩子们为学到了知识感到开心。幼儿园的老师终于松了一口气,他再也不用跟家长解释,他的孩子在学校里到底学了些什么。在这些孩子进入小学后,一年级的时候确实成绩优异,比其他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小朋友更乖。但是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这些学生逐渐的产生怠倦情绪,养成了很多不良的学习习惯,暴露了很多继发性问题。
2、另一种是滞后面对型。他们属于冷静型。家长放心的把儿童的教育放手给幼儿园。幼儿园方面“踏踏实实”地带着孩子游戏,只关注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不注重衔接工作。还有的幼儿园只做形式zhuyi,把幼儿园的课桌摆放模仿小学,时间按照小学上课。这种形式zhuyi不会给儿童带来什么好的结果,只会引起儿童在各个方面的儿童的不适,加重这个时期的尖锐矛盾。不仅达不到教育效果,而且也不利于儿童再去适应小学生活。文献综述 幼小衔接适应性问题的成因与对策(2):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81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