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22
表1:2010年上海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和消费支出构成表 7
表2:2010年ELES模型参数估计值 8
表3:2010年上海城市居民消费总量结构和增量结构 8
表4:2006-2010年上海城市居民基本消费支出情况 9
表5:各年度刚性支出超过50%的支出项目 11
表6:2006-2010年上海城市居民对各类商品的需求弹性 12
表7:时间序列:根据2006-2010年间的时间序列数据分别做ci对y的回归分析 13
表8:“十五”与“十一五”增减幅分析 14
表9:“十五”与“十一五”结构对比分析 15
表10:根据2001-2010年数据,预测2011-2015年收入及各类消费支出 16
表11:2001-2015年上海城市居民消费结构(%) 17
表12:“十一五”期间上海城市居民C6构成表 18
附录1:根据2001-2005年数据,分别作ci对y的回归分析 24
附录2:2001-2010年上海城市居民各类消费值 24
1 引言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消费需求对经济的作用不容忽视。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提升,我国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特点与发展趋势。上海作为中国的第一大城市,是中国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其居民消费既体现出“发达”特征,又不可避免地带有“发展中”特性。对上海居民消费结构及其演变趋势的分析研究,有助于把握城市发展特征、制定有效的经济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2 文献综述
消费作为经济运行与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吸引了大批经济学家的目光。正如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弗里德曼(1957)所描述的:“自从凯恩斯将消费作为《通论》理论框架的基础以来,总消费或总储蓄与总收入间的关系,通称为消费函数,一直在经济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西方对消费结构的研究较早,最早提出“消费结构”这一概念是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爱德华•迪克佩蒂阿格兹(1804-1868)收集了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收入组的消费结构资料,并首次提出家庭消费结构消费支出的分类方法。弗里德里克•勒•普拉尔(1806-1882)对消费结构的研究主要是调查每一家庭的生活收支情况,目的是为了社会改革服务。德国统计学家和工程师恩斯特•恩格尔(1821-1896)提出了恩格尔定律: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其总支出中用在食物上的开支比例就越来越小。恩格尔定律第一次揭示了居民收入和食物支出之间的数量相关关系,由此而来的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对收入的比率)也成为衡量一个家庭或国家消费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把消费品区分为以商品形式存在的消费品和以服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这实际上以宏观的角度分析了消费结构。恩格斯也曾把消费资料划分为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揭示了人们的消费结构从低向高发展的历史进程。
近现代许多西方学者对消费理论提出了各种假说,如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莫迪里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等,为消费结构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西方经济学家开始把家庭作为消费决策的基本单位,分析消费结构。其中,希尔提出“家庭文明”分析,斯梅尔塞等提出家庭消费支出功能分析,威廉•威尔斯和乔治•古伯尔利用“家庭生命周期”对消费行为进行分析,体现了消费结构在家庭消费中的变化趋势。在研究方法上,恩格尔定律被提出以后,它的适用性得到了现代西方经济学家普遍认同,随着经济学家对消费结构变化的不断研究,按照恩格尔定律的基本规律,得出了衣着消费支出类似食物消费支出的变化规律,称之为恩格尔定律的引申定律。在研究各国居民生活水平时,经济学者经常使用恩格尔系数来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也是定量研究消费结构的开端。随着经济学家对恩格尔定律的适用性提出的置疑,线性支出系统模型(斯通,1954年)及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模型(朗奇,1973年)被广泛应用于对消费结构的研究中。线性及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是用收入水平、价格水平等做解释变量,反映总支出和价格变动对消费结构的影响,但是对一些潜变量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如地区因素、收入分配因素、预期因素等潜变量对消费结构的影响无法显现出来。因此,一些国外学者提出用面板数据的方法研究消费结构,即用panel data方法分解潜变量对消费结构的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有乔晨、马蒂尔斯和塞文斯特,该方法在消费结构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使消费结构研究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我国现阶段城市居民消费结构演变研究(2):http://www.youerw.com/jingji/lunwen_9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