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融通仓融资模式:中小企业以银行不愿意接受的动产(原材料、存货)转变成合适的质押品,银行将其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监管,不转移所有权。这种模式比较适合原材料和存货交易,关键在于融资企业在长期具有稳定的存货和良好的上下游交易关系。
(3)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产品销售出去并不代表能拿着钱回来,因此中小企业账面上会有大量应收账款,中小企业可以将这部分票据通过转移给银行从而获得融资,核心企业作为债务企业相对来说具备良好的还债能力,只要交易真实可信加上票据转让真实合法,银行就可以对中小企业进行放贷。
2。1。3 供应链金融与传统融资模式的比较
供应链金融模式下,商业银行不像在传统融资模式下那样对企业的评价只看其自身的各项指标,而是从供应链全局出发,对其交易对手方的实力信用等进行评价,反过来对中小企业的资信水平进行重新定位。它与传统方式下的考核方式存在着很多不同之处,不仅体现在授信对象,参与主体等方面,还有一些创新性的出发点,比如核心企业可以扮演反担保角色,在中小企业违约时,核心企业就要负起还款的责任,也是给商业银行又上了一道保险杠。具体的比较方面见表2。1。
2.2 风险管理的相关内容
风险的内涵虽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广义来说指的是收益或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既可能带来收益或损失,也有可能不盈不损。风险管理起源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指的是风险单位用以降低风险的决策过程,通过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价,控制来妥善处理风险所致损失的后果,从而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尽可能最大化降低风险。对于供应链金融而言,风险管理更注重信用风险(Credit Risk)的管理,信用风险是指融资中小企业未能履行合约中的义务,或恶意倒闭求偿无门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即中小企业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商业银行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
2。2。1 风险管理的目标
风险管理的目标按距损失发生的时间可以分为损前和损后两种。前者一般包括经济目标,安全状况目标,合法性目标以及履行外界赋予企业责任的目标,于供应链金融而言,指的就是银行要在信用风险发生之前,对融资中小企业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价,再决定是否对其进行放贷,来避免或减少自己既得利益的损失。后者一般包括企业生存,保持企业经营的连续性,收入稳定以及社会责任目标,对于供应链金融而言,若融资中小企业到期无法还款导致信用危机确实发生了,那么商业银行和融资企业就要相互协作,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欠款弥补,减轻供应链上其他合作交易手的不利影响,促使各方合作持续稳定的发展。
2。2。2 风险管理的程序
风险管理的程序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活动共同组成,首先要对商业银行面临的所有可能造成信用风险的风险来源进行识别,风险识别的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有生产流程分析法,专家调查法,风险清单法,财务报表分析法等,银行在接受融资中小企业申请后,要对其本身实力及供应链条上各参与主体的基本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接下来对识别出的风险控制点进行评价,判断每一风险控制点发生损失的可能性以及其对整体信用风险发生的影响程度,从而选择对付风险的方法即进行风险控制,主要有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转移,风险保留四种主要控制手段,商业银行所采取的风控方法应合理高效,不能因采取的风控成本高于利益的获取得不偿失。 Logistic模型供应链金融及其风险管理研究(4):http://www.youerw.com/jingji/lunwen_97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