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时代的来临,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引导的格局,改变了社会舆情的形成和衍变规律。民众通过网络社交平台进行社会话语表达,推动了网络舆情信息的公开和传播,公众对事件的关心程度也逐渐提高,而突发社会舆情正式在这种背景下的产物。民众对信息的渴求和传播欲望都空前强大,同时移动社交平台的技术发展,两者共同铸造了一个“全民参与”的舆情时代。
1.1 研究意义
目前,我们正处于网络舆情的高发时代,舆情传播的途径也随着网络媒介的升级越来越多样化,甚至已经绕过了传统媒介,这样导致了而突发社会舆情在网络中有了新的研究价值和意义。然而,由于突发舆情本身具有不可预测性和隐蔽性,我们只能对已发生的舆情事件作为研究对象。目前,国内关于突发社会舆情研究较少,主要是针对舆情的预防、引导等,而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路径、表现、规律、动因的成果较少。
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过程研究具有以下意义:
(1)结合先前学者的已有成果和经验,通过对突发网络舆情演变过程的考察和分析,给出具有解释力的结论;对突发舆情网络中舆情演变的一般路径和可能性因素做出归纳。
(2)认知网络舆情主体的行为动机,解释突发网络舆情受各种网民群体等多方面影响;把握在不同阶段的演变中形成的舆情主体的特点、行为动机。研究不同阶段的舆情传播主题和情感演变。
(3)为能够有效介入、干预和引导网络突发舆情提供理论分析,使突发社会舆情造成的负面影响时能够创造及时的反应机制;对突发社会舆情演变的分析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参考价值。
(4)为研究突发网络舆情提供新的思路。本文中的创新点是根据对过去学者们的结论提出了新的四阶段模型;对突发社会舆情的传播路径和表现从空间和时间上进行分析;对舆情传播对突发社会舆情不同阶段的演变动因做出相应的解释。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2 突发社会舆情概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认知倾向
本文将认知倾向这一理论投入到突发社会舆情演变研究中,分析研究大多数网络民众存在的认知倾向,解释其的之后的情绪表达或行为动机与认知结果有着直接的联系。在舆情开展变化中,网民在多数情况下是因为认知倾向的引导而做出相应的舆情回应。如在舆情起步阶段,事件信息并不完整,网民容易产生思文定势,在情感作用下会促使舆情传播发生偏差;而在舆情传播时期网民会将某些定势认知作为粘合不同事件、对象的机制而促使舆情形成了共振规律和弥漫效应。在舆情高峰时期,此时舆情信息较为完整,公共意见划分明显,网民较为容易受意见领袖的影响。而在舆情衰退时期,网民会将舆情事件中的部分记忆保存下来,作为强化此类事件或者与之相关的事件的认识材料,换句话说就是未来如果发生此类相关事件,网民会调动这部分认知材料进行新一轮的认知,由此加快了新一轮舆情的感知。
2.1.2 群体极化
群体决策可能使个人更加冒险,也可能使个人更加保守。大量的研究发现,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容易走极端,即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群体讨论使群体成员所持观点变得更加相反或意见的最初倾向得到进一步强化。
产生群体极化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两种途径,即信息影响途径和社会比较途径。信息影响途径是指在群体讨论过程中,成员所提供的绝大多数信息都是支持自己观点的,因此,群体成员逐渐相信了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于是,最初占优势的意见渐渐获得越来越多的支持。社会比较途径是在群体讨论中,原来认为自己的意见比其他人更好更合理,但是现实中,不可能每一参与者的观点都超过所有成员的平均水平,于是许多成员会发现自己的观点不像原来所认为的那样合理,结果发生了向极端转移。现实生活中,信息影响和社会比较途径常常是一起出现,甚至是相辅相成的。 大数据环境下突发社会舆情在不同阶段的演变路径演变表现和演变动因(2):http://www.youerw.com/jisuanji/lunwen_20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