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机械论文 >

SD法感性工学的车身侧面轮廓造型设计研究(4)

时间:2022-08-29 23:06来源:毕业论文
第二章感性工学理论基础 2。1 感性工学定义 感性工学的起源于工业以来所产品消费模式的转变。随着工业生产理念的巨大转变,从制造与生产为主导的市

第二章感性工学理论基础

2。1 感性工学定义

感性工学的起源于工业以来所产品消费模式的转变。随着工业生产理念的巨大转变,从制造与生产为主导的市场理念转变为感性需求为主导的市场理念,现代销售学之父依据时间先后将消费需求总结为三个主要时期,依次为量、质、感性消费时期,人们将消费目标转移到内心上的满足、精神上的愉悦、个性上的呈现。在产品研发的这个过程中,产品具体在结构、材料、功能上都能得到物质上的明确体现,也呈现出一种完全可视化的效果。但是,产品所具有的除可视化效果外的内涵与故事性的说法都是产品带给我们的另一层次上的表达,然而,这种效果恰恰很难被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等五感感觉所能捕捉与控制,产品的附加价值就难以得到有效体现,最终将会导致产品停留在普通的物理价值层面上,这与消费者内心的需求完全背离,在一定程度会使得消费者对产品的拥有意向降低。反之,将这种将消费者的内心需求进行准确地捕捉,并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加以消费者需求方面的考虑,把握好需求的同时又能将它以某种正确有效的方式加以表达与传递,使得消费者感受到内心的需求在可视化的产品中被体现出来,这就提高了产品附加值,达到设计要求了。当然,如何将这种感性需求有效的捕捉是并转换为能够实施的工学技术,是研究者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在最初,在1970年,日本的长町三生在多次和企业合作研究的过程中,预见到感性时代的来临,将其一直致力研究的情绪工学转变为感性工学,并在第十届国际人机工程学会议中得到确认,因此,感性工学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了。

感性工学中的“感性”一词最初解释是来源于日本词汇,可以这样理解,“感性”指人类的感觉器官(包括眼、耳、鼻、口、肤)对于外界事物而产生的感觉、认知、意象等直观地认知[8],感性包括感觉与情感两部分,感觉即为感觉器官接受外界事物的能力,这种能力与人类与生俱来的,这种能力不会因人而异,反之几乎都是类似的[9],而情感作为人类一种独特的特征,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大多受到人们所处的外在环境的影响,人们身体某些器官能直接接受这种环境状态,信息经过神经系统的处理之后,进而导致心理上的一系列变化,从而产生对于外界事物特定的反馈,如厌烦、愉快、紧张等多种情绪表达。感性是这两方面的集中作用于表达,而这并不是天马行空的臆想,而是在理性基础上的表达方式[10]。例如消费者购买产品时,产品给予除物质属性之外,也传达了人与物情感交流层面上的信息,这不是一种静止不变的过程,随着消费者的不同,从而呈现出差异性,除此之外,由于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变,社会潮流及个人观念的改变而改变。因此感性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而且对于事物的感觉表达虽然能用词汇表达出来,但是这只能代表其倾向性,至于这种程度的大小却难以如数学中可以用公示来准确地量化与体现,但是在现代心理与生理学的测量技术的辅助下,经过研究分析发现“感性”的变化规律还是可能的。

感性工学作为人机工程学的一个分支,在不同的时期,根据研究人员在理解上的差异性,导致在定义上的差异性,但大多大相径庭。感性工学最早的定义是由长町三生提出的:“获取人类的想象和感知等心理特征,转换为具有物理性的造型要素,进一步开发与设计的一种研究方法”[11]。而日本材料委员会给出的定义是:“将人类的感性进行量化分析,再与商品化技术关联,在众多产品特征中体现感性设计要素的一种方法”[12]。虽然,其定义有着一定的区别,但是从整体上来看,都表明与体现了感性工学的最基本的本质:“通过借助工学的相关研究方法,将人类内心的感性信息有效地定量化,获取感性信息与工学物理量的关联模型,并进一步分析从而运用与产品研发当中”。然而对于感性的研究本身就涉及到诸如心理学、情感学、人机工学、生命科学等多门学科[13],因此感性工学也是一种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 SD法感性工学的车身侧面轮廓造型设计研究(4):http://www.youerw.com/jixie/lunwen_98707.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