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1984年,Hambrick和Mason提出了 “高层梯队理论”。该理论指出,在面对复杂的外部市场经济环境时,管理者还要面对同样复杂的公司内部环境,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不可能对这些方面都有全面的了解,
即管理者只能在自己的能力限定里,对眼前的现象进行选择性认识。这样,高管对相关信息的认知和解读就受到了其自身的认知偏好和价值选择的影响。也就是说,由于管理者的认知能力,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心理结构的差异,这些个人特质会影响他们在企业战略决策过程中的选择,并进而影响企业行为和对应的绩效结果。由于心理结构难以客观具体的测量,Hambrick和Mason提出可以用例如年龄、任期、学历、教育背景等这些能够客观度量的人口背景特征作为替代变量,来研究管理者的心理结构。他们在结合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有限理性下研究企业高管方面的高层梯队模型,如图1。
图1 高层梯队模型
这一重要理论在之后的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并且也在实证中获得了大量证据。基于高层梯队理论,CFO作为企业会计系统的最高负责人,处于高层管理人员中的重要地位,其诸如性别、年龄、学历等特征因素会影响他们对会计信息的处理,进而对企业的财务报告过程和盈余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2。1。2 委托代理理论
上世纪30年代,在发现企业所有者兼任经营者的情况给企业带来的弊端后,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结合市场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委托代理理论”。该理论建议分离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所有者保留所有权和索取权,但是让出经营权给专业人士,由此提出了一种新的关系——委托代理关系。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现代企业的公司制也日益成熟,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逐渐分离,委托代理理论得到广泛应用。
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委托代理关系,根据某种约定达成契约,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依据契约雇佣其他行为主体为自己服务,与此同时,交给后者一定的决定权,在这种关系中,前者就是委托人,后者是代理人。即委托人将代表自己的利益的决策权交给代理人,由代理人代表自己做出行为决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市场的变迁,社会生产力得到很大的发展,社会分工也更加细化,由于受到自身学识水平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限制,企业的所有者往往不适宜行使其全部的权利。而更加细化的社会分工突出了具有专业技能和相应能力水平的代理人的优势,这种专业化的存在满足了委托者的需求,由此代理关系应运而生。Joshua Ronen(2014)用图2总结了委托代理模型的五个阶段:
图2 委托代理模型时间表
图2中描述了委托代理关系的各个阶段:第一阶段,所有者与代理人达成约定,并签订契约,形成委托代理关系;第二阶段,代理者在公司治理和战略决策方面付出努力,努力水平和外部市场情况决定了企业的盈余水平;第三阶段,公司实现经营成果;第四阶段,对外报告公司经营状况;第五阶段,所有者即委托者得到股利。但是在现实的公司治理中,委托人和代理人往往面临利益不一致的境地,委托人的目的是达到自身财富最大化,而代理人作为“理性经济人”同样具有本性自利的特征,这就使二者间的存在着利益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有有效的制度保障才能形成和谐互利的委托代理关系。
本文研究财务总监的特征和盈余管理,财务总监作为公司的代理人,在公司信息掌控方面占有优势地位,在与所有者存在利益冲突时必然会影响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因此委托代理理论可以为本文提供理论基础。 财务总监特征与盈余管理研究财务重述视角(3):http://www.youerw.com/kuaiji/lunwen_116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