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mm自动榴弹发射器弹底机械触发引信设计(3)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机械论文 >

35mm自动榴弹发射器弹底机械触发引信设计(3)


1.2 35 mm自动榴弹发射器破甲弹
破甲弹最初的设计来源于“门罗效应”。1888年,美国人门罗在进行炸药爆破试验时发现,将一个有锥形空腔的药柱锥形口朝下放在钢板上引爆,其爆破效果比实心药柱好很多。“门罗效应”随后在军事上取得巨大的发展,被应用于各种反坦克武器上,比如美国的M9巴祖卡火箭筒和前苏联的RPG-43反坦克手雷。
破甲弹由引信、药型罩和聚能装药等组成,相比于传统的动能穿甲弹它有以下两个优点:一是破甲威力和射击距离没有关系,不存在破甲威力随射击距离增大而减小的情况;二是不依赖武器的射击速度,低速发射破甲弹也不影响其破甲能力。动能穿甲弹必须依靠自身的动能穿透装甲,速度对于穿甲效果影响极大,发射平台受到限制,常用的发射平台有高燃速火箭发动机和高速身管火炮。破甲弹依靠聚能装药爆炸时药型罩形成的金属射流侵彻并穿透装甲,金属射流的速度不受初速影响,弹丸的着速对破甲影响不大。破甲弹可适用于多种发射平台。
随着弹药技术的发展,多用途弹药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所谓多用途弹药,即集两种毁伤效果于一体,实现一弹多用,减少弹药品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国内开始研制集杀伤、破甲、燃烧等毁伤元与一体的组合型多用途弹,锥形装药结构有所保留,但是适当增加了破片数量和装药量,既具有破甲功能,可穿透敌轻型装甲目标如自行火炮、步兵战车等;又具有一般杀伤榴弹的功能,杀伤敌有生力量。同时,沿破孔喷出杀伤燃烧毁伤元,大幅度提高对轻型装甲车辆的毁伤效果。
1.3 国内外枪榴弹引信性能水平与技术现状
2 设计计算依据
2.1 主要作战使命和作战任务
本文研究的破甲弹配用于35 mm自动榴弹发射器。
主要设计目的为弥补手榴弹和迫击炮之间的射程空白区域的步兵小型爆炸武器,提高步兵的独立作战能力,并且可以杀伤敌轻型装甲目标,如自动火炮、运兵车等。主要作战任务是毁伤200 m~300 m内的敌轻型装甲目标,对敌进行火力压制。
2.2 系统组成
该破甲弹引信部分主要由本体、自毁簧、垫圈、反恢复销、反恢复销簧、上夹板、上体、击针、击针套、离心板、离心半轴、扭簧、传爆管壳、加强帽、卡摆、卡摆轴、卡摆垫圈、下夹板、夹板小轴、夹板柱、齿轴、擒纵轮片、加重子、齿弧、转子轴、转子等零件构成。
该引信的主要构成机构为:爆炸序列、发火机构、隔爆机构、保险机构、延期机构。
2.3 破甲弹战斗部(弹丸)对配用触发引信的特殊要求
破甲战斗部(弹丸)主要攻击装甲目标,特别是坦克目标。根据目标特性和破甲战斗部(弹丸)对最有利炸高的要求,破甲战斗部(弹丸)对配用触发引信有下列特殊要求:
a) 应具有较高的瞬发度
    装甲目标通常具有较好的避弹外形,要求弹丸在碰击目标时不能产生跳弹或滑移爆炸;要求引信应具有较高的瞬发度;
b) 应具有良好的大着角发火性和适当的钝感度
破甲弹射击过程中易与阵地伪装物、目标伪装物和弹道上的弱目标碰击,要求引信应当具有适当的钝感度,以防早炸。但应保证大着角发火可靠性。根据现代轻型装甲目标的结构特点,引信至少应保证65°着角时可靠发火;
c) 应具有擦地炸性能
现代轻型装甲目标机动性能的提高使弹丸不命中的概率很高,要求引信应具有擦地炸性能,当弹丸没有命中目标时,仍能擦地引爆弹丸,以毁伤伴随轻型装甲目标前进的步兵和破坏轻型装甲目标的外部装置,并免除对未命中目标弹丸的战后清理;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