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与果不其然三个平面的对比分析(7)
时间:2017-02-07 13:03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代词、连词、插入语都可以在汉语篇章中的某个位置充当衔接成分,但是一部分副词也具有衔接句、段的作用,副词在连接篇章中的功能大致有优尔种情况:表顺序,追加,推论,解说,表转折,表条件。补正性解说或者是通过提出原因和理由对前面的现象或情况加以证实并做出解释;或者是通过事实和结果的实现以证实和说明原先的预计和想象的正确。[17]我们此处讨论的 “果然”与“果不其然”就属于补正性解说。例如: ①他晓得总经理快下来了,目光对着客厅的门。果然楼梯上有人下来,沉重的脚步声一步步迟缓地往下移动。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②他对司机说:“开车回饭店。我敢打赌,下午他就会来敲我办公室的门儿。”果不其然,让赫贵田说中了。赫贵田坐着车刚回饭店,赫二爷就骑着车出了家门。(刘一达: 八珍席) 语用平面,顾名思义,指的是语言的具体运用,这一层面的理论为语言在实际运用中提供了规定性的条件与规则,并最直接的指导了语言的运用。例如口气、行为类型、焦点、主题和评论、表达重点等,通过研究句子中的评论性话语,帮助我们了解说话者对于所述内容的态度与倾向。此外,具体的说话语境对于句型句式的分析也具有语用价值。 但我们应该认识到,“果然”与“果不其然”在语言表达运用上还是存在细微的差别的。从主观色彩上看,二者都表示料定语气,但是话语主体在运用它们时明显表现出程度上的差异——即“果不其然”的主观性要强于“果然”,它料定预测结果的语气更加坚定与不容更改,强调结果与所想毫无差别,准确度要高于“果然”。如: 哼,这小子这回也得下庄稼地了。不出所料,果不然,不到几天功夫,就跟他哥哥下地了。 (大朋《我们爷儿几个) 这句话中的预料与事实相符,但不是一般的陈述,而是通过“果不然”和“哼”突出强调了预料的必然性和准确性,此处换成“果不其然”会有同样的效果,但是换成“果然”,语气就会平淡很多。又如: 我那张是法国达文画的拿破仑骑着的一匹马,一向是爱着的,我一定要炫耀一下了,可又怕被孩子们要了去。终于炫耀的心强,战战兢兢地给他们看了,果然他们很喜欢,都跳了起来。(李长之 《孩子的礼赞》) 假设例句中是“终于炫耀的心强,战战兢兢地给他们看了,果不其然,他们很喜欢,都跳了起来。” 这两句话都表明“我”的预料(画儿好,孩子们喜欢)与结果相符,但是假设句中的语气明显要强。从朗读角度看,首先,假设句中“果不其然”要比“果然”慢;其次,假设例句“果不其然”后面,很自然地要停顿,或在书面上用逗号标记,而例句中的“果然”后面停顿可有可无;最后,假设例句中的“果不其然”“很”和“跳”都要重读,而例句中只需要重读“果然”即可。朗读中语速慢、有停顿、要重读的往往是表达的重点,语气也更强烈。可见两个单位在语用上还是有细微差别的。而“果不其然”之所以比“果然”具有更强的主观色彩,是与“果不其然”的形成过密切相关的。 四、汉语中的类似现象 “果然”与“果不其然”作为现代汉语中两个常见的词与固定短语,并不是特殊或偶然的现象,从特殊窥见一般,从现象上升到理论,就会得出它们代表了汉语中“AB”与“A不其B”这一类格式,汉语中严格意义上的这类词不多,但是类似的现象有很多,例如“慌张”与“慌里慌张”、“古怪”与“古里古怪”、“糊涂”与“糊里糊涂”、“马虎”与“马里马虎”、“哗啦”与“哗里哗啦”等等,分析发现,这些同义的词与固定短语代表了汉语中的“AB”与“A里AB”这类格式从三个平面分析“AB”与“A里AB”,词性看都是含贬义色彩的状态类形容词,区别在于语法意义上及语用上,“A不其B”比基式“AB”更具有加强态,厌恶、嫌弃的意更强。因此,研究这类固定格式的特点与规律,对于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