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合金还作为骨组织及其周围组织的替代材料广泛应用。在生物材料中与骨骼形成良好粘结的反应一般被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①介在性骨形成:在材料与骨之间形成比较厚的纤维组织
②接触性骨形成:通过材料与骨紧密接触而促使骨形成
③结合性骨形成:生物与材料骨骼直接结合
金属系生物材料中,不锈钢,Co-Cr合金被认为是介在性骨形成,钛合金则是接触性骨形成。钛的骨组织以骨结合(osseointegration)而广为人知。Osseointegration是由瑞典的 Brånemark等人[9]所提出的解释钛合金在人工牙根应用时展示的优良生物相容性的概念,同时表明:支撑身体的骨组织能与植入体在光学显微镜程度下紧密接触并持续保持结合状态,植入体上的应力能直接传导到骨组织上。根据此特性钛合金被评判为在金属系生物材料中骨适应性最为优越的材料,然而在电子显微镜下发现,在软组织上存在钛-骨组织界面,并不是像陶瓷系生物材料那样直接与骨组织相连的。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QQ752018766-
1。4 新型生物用钛合金的研究与开发
钛合金作为生物材料而应用虽然比不锈钢和Co-Cr合金要晚,但是早在1940年Bothe 等人[10]就在动物实验中发现钛合金具有优秀的生物相容性。克罗尔法确立后(Kroll process/钛的工业制造工艺)钛合金制造走向了商业化,40年代以后,钛合金被作为植入体而被广泛研究。1951年Leventhal[11]通过对兔子的皮下及小白鼠的骨植入实验报告了钛合金作为植入体的优秀生物相容性。随后在长期的动物实验及其在体内的耐蚀性其优越性渐渐被大家接受。60年代经由临床评价后其作为植入体而广泛使用。初期用的是CP-钛,用作生物用钢板,螺丝,及一些线材料。由于CP-钛易成形,因此现在在不需要高强度及重视耐蚀性的部位仍在大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