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θ=2Φ√γSG-γGL-1 (1-2)
该式中Φ为修正系数,固液之间取1。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发现,有一种增加接触角的方式,就是减小γSG的数值,即降低固体表面能,可以通过改变固体表面的化学物质来得到。然而经研究发现,在光滑固体表面上,即使用典型的低表面能材料(如有机硅材料、含氟材料)覆盖在表面上,该表面与水的接触角也不大于120°[7]。
有些材料虽然接触角大,却不具备自清洁功能,这就引入了滚动角的问题。滚动角的概念比较清晰,就是指当缓慢倾斜固体基底时,液滴刚开始滑落时,固体基底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由于固体表面粗糙度的因素,使得倾斜固体基底时,液滴受到一个毛细管力的作用,只有当重力的分力大于这个力才会开始下滑。下式给出了滚动角(α)与前进/后退接触角的关系:
mgsinα=γGLw(cosθR-cosθA) (1-3)
m为液滴质量,γGL为液-气张力,w为液滴润湿固体表面区域的直径,由此可知,接触角滞后(cosθR-cosθA)越小,液滴越易滚落。
而最重要的超疏水界面的定义,我们一般将静态接触角大于150°,滚动角小于10°的界面称之为超疏水界面。再回顾之前的内容,我们发现,超疏水表面无法在光滑固体表面上获得,因此,要在粗糙固体表面上进行修饰来得到超疏水表面。论文网
1。2。2 粗糙固体表面模型
Wenzel和Cassie 等人对于固体表面进行分析,提出了粗糙度r这一概念,并且分别建立了Wenzel模型和Cassie-Baxter模型。这两种模型都表明固体表面有着大小不一致的凹槽,而Wenzel模型是认为落在固体表面上的水滴可以完全润湿固体表面(见图1-3)。1936年,Wenzel根据该模型推断出了固体表面存在表观接触角θ*和本征接触角θ,并且它们的关系如下[8]:
cosθ*=rcosθ
r为粗糙因子,从上面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发现,由于r的实际意义为表观固液接触面积与本征固液接触面积之比,故r≥1。所以当θ<90°时,表观接触角随表面粗糙度的增大而减小,θ>90°时反之,即表面疏水性会随表面粗糙度的增大而增大,亲水性亦然。
图1-3 Wenzel模型示意图
然而随着研究的推进,Wenzel模型在一些地方出现了问题,Cassie和Baxter对Wenzel模型进入深入分析后发现,Wenzel模型只适用于单相表面,并不适用于由多相组成的表面组织,对此,他们建立了另一种新的模型,认为水滴和固体表面存在着固液气复合界面[9]。这个界面与Wenzel相同,也存在着大小不同的凹槽,但是,液滴并不能完全填满凹槽。当水滴落在固体表面上时,液滴只能有一部分进入凹槽,而另一部分被空气所填满,形成了一种“空气垫”。又因为水滴在空气中呈球形,故水滴的本征接触角为180°,将此处的液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固体接触的,一部分是和空气接触的,然后推算得:
cosθ*=-1+Φs(cosθ+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