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 奥氏体
碳及各种化学元素在γ-Fe中形成的固溶体。微观表述:γ-Fe为面心立方晶体,其最大空隙为0.51×10-8cm,略小于碳原子半径,因而它的溶碳能力比α-Fe大,在1148℃时,γ-Fe最大溶碳量为2.11%,随着温度下降,溶碳能力逐渐减小,在727℃时其溶碳量为0.77%。
1.5.3 马氏体
马氏体的晶体结构为体心四方结构(BCT)。中高碳钢中加速冷却通常能够获得这种组织。高的强度和硬度是钢中马氏体的主要特征之一。
马氏体(M)是碳溶于α-Fe的过饱和的固溶体,是奥氏体通过无扩散型相变转变成的亚稳定相。其比容大于奥氏体、珠光体等组织,这是产生淬火应力,导致变形开裂的主要原因[31]。
1.5.4 回火马氏体
低温回火(150-250℃)所得到的组织是回火马氏体,其性能是:具有高的硬度(HRC58-64)和高的耐磨性,因内应力有所降低,故韧性有所提高。这种回火方法主要用于刃具,量具,模具以及其它要求硬而耐磨的零件。
钢淬火后的组织是马氏体及少量残余奥氏体,它们都是不稳定的组织,都有向稳定的组织(铁素体和渗碳体两相混合物)转变的倾向。但在室温下,原子活动能力很差,这种转变速度极慢.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原子活动能力加强,组织转变便以较快的速度进行。由于组织的变化,钢的性能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按回火温度的不同,回火时淬火钢的组织转变可分为四个阶段。
80-200℃马氏体分解,当钢加热到约80℃时,其内部原子活动能力有所增加,马氏体中的过饱和碳开始逐步以碳化物的形式析出,马氏体中碳的过饱和程度不断降低,同时,晶格畸变程度也减弱,内应力有所降低.
这种出过饱和程度较低的马氏体和极细的碳化物所组成的组织,称为回火马氏体。
200-300℃残余奥氏体分解,当钢加热温度超过200℃时,马氏体继续分解,同时,残余奥氏体也开始分解,转变为下贝氏体或回火马氏体,到300℃时,残余奥氏体的分解基本结束。
300-400℃渗碳体的形成,钢在回火的这一阶段,从过饱和固溶体中析出的碳化物转变为颗粒状的渗碳体(Fe3C).当温度达到400℃时,α固溶体中过饱和的碳已基本完全析出,α-Fe晶格恢复正常,由过饱和固溶体转变为铁素体。钢的内应力基本清除。
400℃以上渗碳体的聚集长大,在第三阶段结束时,钢内形成了细粒状渗碳体均匀分布在铁素体基体上的两相混合物,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渗碳体颗粒不断聚集而长大.根据混合物中渗碳体颗粒大小,可将回火组织分为二种:400-500℃内形成的组织,渗碳体颗粒很细小,称为回火屈氏体.温度升高到500-600℃时,得到细小的粒状渗碳体和铁素体的机械混合物,称为回火索氏体[32]。
1.6 研究相变的方法
材料科技工作者都知道,决定材料使用的标准是性能,追求卓越的性能,一直是人们努力的方向。一般科技工作者都自觉或不自觉的采用“成分、工艺⇒结构⇒性能”的思路去控制或改造性能,即成分、处理工艺决定组织结构,组织结构决定性能。一旦合金成分确定,工艺就成为决定合金性能的唯一因素。合金处理工艺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加工工艺另一个是热处理工艺。加工工艺通常影响的是组织形态,而热处理主要影响的是固态相变,涉及到具体的相,比如钢中的铁素体相、奥氏体相、马氏体相等。对于非专业的科技工作者,一般采用所谓的“黑箱法”,不需要知道材料的内部结构,直接从输入和输出的试验关系来定义和理解性能,这显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遇到陌生的材料有可能会极大的增加实验量,浪费资源。一般要求是要在结构的指导下建立合理的试验工艺,这就是所谓的“相关法”。但是如何具体证实和向人们展现合金的结构,这就需要相应的检测手段[33]。
- 上一篇:点击化学方法对纳米粒子表面修饰研究
- 下一篇:低碳合金钢凸轮轴渗碳热处理工艺设计
-
-
-
-
-
-
-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g-C3N4光催化剂的制备和光催化性能研究
浅析中国古代宗法制度
江苏省某高中学生体质现状的调查研究
NFC协议物理层的软件实现+文献综述
巴金《激流三部曲》高觉新的悲剧命运
高警觉工作人群的元情绪...
中国传统元素在游戏角色...
C++最短路径算法研究和程序设计
现代简约美式风格在室内家装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