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修德论文网
道德修养是道德教育在个人身上的内化并以自身的努力表现出来,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提升人的学养教养涵养,是人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重要内容与环节。早在原始社会,道德就已经存在并成为调节社会关系的准则。因而,这种建立在德性维持上的人际关系才不是霍布斯所描述的那种“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才使人得以保全自身。《论语》中曾多次提到,明孝悌是修德的重要途径之一,孝悌是最能反映一个人内心德性之优劣的,若是一个人连孝悌也无法做到,那修德更是无从谈起。如《论语·为政》篇中曾提及:“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要做到孝顺父母,外在行为是一方面,但内在态度同样很重要。当父母下班回家,因工作而身体疲惫,父母坐下感到口渴而想喝水,嘱托孩子倒杯水。孩子心怀不满,倒好茶水,阴沉着脸端给父母,想必父母喝了水也不会感到愉快。所以守孝先要敬,要在内心端正认识,其次则是要将内心的敬外化于行为,在实践中做到不色难父母。这也就得出一个结论,内心的德性很重要,若是缺了这份德,孝也难以为之孝了。“对待父母长辈,真正能够体现孝道的是和悦之气、温润之色、婉娩之容,而不是世俗狭隘的饮食供奉,而这是以孝子对父母的敬爱之情为内在依据的。”[5]
另也有“为仁由己”的内修法。何为内修?内修在这边可以理解为从自己的内心或是从个人内在开始培养修炼自身的德性。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具有君子一样品行的人,遇到问题首先是从自身寻找原因,而那些小人呢,总是急于撇清关系,也不会从自身寻找问题所在;仁德不在自己,难道还要靠别人来要求自己吗?这说明德性品质不在于他人,关键是自身。当自身认识到了道德问题重要意义之所在,大力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尽自身最大的努力,力求向积极的方面发展,就有可能提升个人的道德品质,进而也就能达到修德的目的了。
(三)文之以礼乐
礼是一种人生态度,人们生活交往中不可避免的有着各种礼仪,在以礼待人的过程中,人们不断提高自身的人生价值与精神境界,以追求自我完善。礼是通过仪式来表达人生价值,它伴随于人的成长、婚姻、生死等各个进程。礼节仪式传递着人生的情感,规范着人生的行为,塑造着人性人情。孔子所说的“礼”,主要是指周礼,是人在精神实践两方面应该遵守的等级秩序。大至等级森严上尊下卑的政治制度,小到生活中礼尚往来的交往准则。“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首先要求人在意识中能够自我约束,再者是要求在实践中体现自我控制。今天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社会。其中民主法治、公正的完善不仅依赖于法律的强制性,更依赖于礼乐的教育。《论语》中大量关于礼仪的记述都强调出这一能动作用。“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竭力?与朋友交往合作做到诚信了吗?老师所传授的东西经常温习了吗?”这是从自身的角度来规范自己,自身先约束自己,礼乐也就随之到位了。见之于《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当施令者自身端正,发挥带头作用,那么即使他不下指令,别人自觉行动起来;相反,如果施令者自身不端正,那么,无论怎样命令,其他人也绝不会顺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