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是一种精密的策划活动,它对整个设计和制造过程进行分析,确定风险大的潜在失效模式,并优先制定改进措施进行预防[1]。FMEA是从产品设计阶段开始,对构成产品的每一道工序进行分析,找出其潜在的失效模式,分析出其影响,从而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产品质量和可靠性。通过事先完成FMEA分析,不仅能够在企业中树立防患于未然的思想,还能减少不必要的浪费,降低质量改进的成本,提高企业的质量改进成功率,具有很高的投资收益率。这样,企业生产的产品适用性更强,从而提高了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制定了阿波罗登月计划,将FMEA技术应用到设计审查工作中,其目的就在于改善产品和过程的可靠性,之后FMEA技术便被引用到其他领域。美国质量协会经过长期对FMEA进行实践和理论研究,对FMEA作出了详细的分类。从2000年开始,我国的部分学者也对FMEA进行了研究,例如高鹏程等人在研究工厂的阴极电泳项目管理中,便采用了FMEA与FTA相结合的方法,做到了对复杂失效模式的有效识别,克服了电泳环境中不可复原性和复杂的影响因素的制约,从而提高了阴极电泳项目的管理水平。
在新产品开发设计阶段做好FMEA分析,这样可以发现并评价产品潜在的失效模式,进而找出能够避免或减少这些失效发生的方案,提高产品的质量、安全性与可靠性。事先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FMEA,就能够更加容易地对产品进行修改,降低事后修改的风险和巨大损失,也有利于产品可制造性与装配性的考虑,方便以后工程同步。在过程FMEA中将失效的风险顺序量化来寻找解决措施,运用持续改进的方法来得到更好的产品,防止潜在的失效造成损失,将改进计划文件化,为以后的设计开发提供宝贵参考。文献综述
因此,一个好的企业进行FMEA分析是必须的,特别是在新产品的开发与产品质量改进创新阶段,这样不仅能够减小风险,还能尽可能地降低开发成本。
1 FMEA基础理论
1。1 FMEA定义
失效模式及其影响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是在产品设计阶段和过程设计阶段,对构成产品的子系统、零件,以及构成过程的每道工序进行逐一分析,找出这其中所有的潜在失效模式,并且分析其可能产生的后果,从而预先采取防范措施,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可靠度的系统化活动[2]。
1。2 FMEA分类
在具体运用时,FMEA大致分为系统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SFMEA)、设计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DFMEA)和过程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PFMEA)三种,DFMEA是以系统、子系统或零部件作为分析对象,而PFMEA是以加工工艺的每道工序作为对象[3]。
SFMEA:系统FMEA是将研究产品的系统结构化,并将它们分成系统单元,说明各个单元的功能以及存在的联系,进而从已描述的功能中推导出每一个系统单元中可预测的潜在缺陷,因此确定不同系统单元失效功能之间的逻辑关系,以致能够在SFMEA中分析潜在失效模式、失效影响以及失效原因[4]。
DFMEA:设计FMEA是在设计和制造产品时的一种可靠性设计的重要方法,它实际是FMA(故障模式分析)与FEA(故障影响分析)的组合[5]。设计FMEA对产品生产中各种可能的风险进行有效评价与分析,以便可以在现行的技术基础上消除规避这些风险。及时性是成功实施FMEA的重要因素,这是一个事前性行为,而不是事后行为。
PFMEA:过程FMEA是由FMEA团队中负责制造或者装配的小组采用的分析技术,用来最大限度地保证生产过程中所有潜在失效模式以及相关的起因/机理能得到充分的考虑与论述[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