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旅游价值的角度来看,淮安区抗战遗址的旅游价值是淮安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淮安区抗战遗址修护和重建的过程中,可以带动淮安区的经济发展,同时在对这个地区其他文化遗址资源的有效整合后,可以采取将古代文化因素合理加入到抗战遗址中,充分修缮抗战遗址,从而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文化,开创新意,能够具有自己地方的特色,这样也就能够带动当地古代文化旅游经济与红色文化经济的共同发展,可以带动旅客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从而达到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效果。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淮安抗战遗址的调查与保护研究可以为苏北抗战历史、华中敌后抗战史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同时中央华中分局的遗址以及一系列的文史档案资料有利于学者研究中央华中局的历史。车桥战役是华中敌后抗战史上极为光辉的一页,对它的研究有利于了解整个华中敌后战争史以及新四军战争史。车桥战役等一系列重要战役的爆发,都有利于学者研究整个抗战时期的抗战风貌。
2、相关概念界定
遗址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未设“遗址”词条,在“遗迹”词条之下作首项解释了遗迹: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的痕迹,包括遗址、墓葬、灰坑、岩画、窖藏及游牧民族所遗留下来的活动痕迹等[1](51)。
本文的界定是人类活动过所遗留下来的痕迹。
抗战遗址
关于抗战遗址的概念界定,本文主要界定是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军队以及人民群众抵抗外来侵略者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所遗留下来的痕迹,属于广义范围的遗址在特殊年限限定下的各种活动轨迹所遗留下来的遗址。
纪念设施
关于纪念设施的概念界定,本文给出的界定是在抗战结束后,后人在先辈们活动过的地方以及发生过重要战争的地区为了纪念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在国家和民间的支持下所建造的一些弘扬抗战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一系列的建筑物,包括纪念碑、烈士陵园、纪念馆等,是抗战遗址中的一种。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二、淮安区抗战遗址的概况
淮安所处地理位置是江苏长江以北,是苏北地区的组成部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创建了多处的抗日根据地,而淮安是华中战场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淮南、淮北、苏中、苏北四处抗日根据地的结合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党中央十分重视这一地区的开辟。
(一)抗战遗址的形成背景
1。淮安县早期抗日活动
1937年,在上海入党的丁灿成、葛葆桢同志,带回了上海的抗日救亡刊物《轻骑队》[2](34),并在民众教育馆举办抗日画展,进行抗日宣传活动。10月,县中学生创办了《火街》、《回声》等墙报,创办《燎原》周刊;12月淮安城内的二十来个社会知识青年组成“流亡团”,在淮阴学习数月,回到淮安建立了“青年抗日团”;1938年成立淮安县抗日同盟会,联盟会创建后积极发展相关抗战组织,先后在淮城、城郊、钦工、宋集、车桥等地,成立了同盟支会或小组,并开始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经过了将近一年的活动,全县大部分地区,人民群众响应号召,为抗日救亡活动做出了重大贡献,1938年11月,在赵心权、吴乐群等人组织下,在茭陵镇召开万人抗日大会,这次大会是淮安抗战初期最大规模的一次抗日救亡活动和盛会。
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害怕人民群众响应抗战号召会动摇自己的统治,在利用抗盟以及妄图控制抗盟的计划流产后,逼迫抗日同盟会解散并下令逮捕抗日同盟会骨干,淮安县“抗盟”开始转入地下开展抗日工作[3](5-6)。1938年-1939年举办的“群众看报室”历时一年多,后由于淮城的沦陷,活动结束。在抗战时期,根据地和市属各县地区出版了30多种报刊,在苏皖第三地委地区出版了《抗日报》、《民生报》等[2](35-36),对党的组织路线和抗战进行宣传。淮安各地抗日组织的建立,起到了宣传抗日、唤起群众起来抗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