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抗战遗址的种类
根据淮安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名录以及相关文献资料,再结合实地调研,淮安区的抗战遗址总共有10处,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抗战遗址遗迹类、科教类、抗战领导机关类。抗战遗址遗迹类占多数,相关科教以及领导机关所占比例较少。10处抗战遗址的具体情况参见下表。
表1:淮安区抗战遗址形成时间一览表
编号 种类 名称 年代 地址
1
抗战遗址、遗迹类 车桥战役烈士陵园 1975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车桥镇车桥居委会北首
2 大胡庄烈士纪念塔 1987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茭陵乡大胡庄村南
3 淮安烈士陵园 1966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淮城镇瞻岱社区东门大街王举人巷北侧
4 丁澄墓 2001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席桥镇席桥居委会南文献综述
5 复兴烈士陵园 1995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复兴镇提前田桥村(原王嘉树烈士墓旁)
6 王嘉树烈士墓 1943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复兴镇田桥村南300米)
7 淮宝支队抗日阵亡将士陵园 1943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流均镇合心村王家墩(原乙卯村)
8 科教类 新安小学旧址 1929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淮城镇河下村莲花街
9 抗战领导机关类 中央华中分局旧址 1945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淮城镇东长街63号(淮安中学南校区内)
10 淮安县抗日民主政府 1940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顺河镇大吉村
资料来源:参见刘金山:《 血色丰碑 淮安烈士通览》, 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版
参见淮安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淮安文史资料 第4辑》,内部印刷1986年印
(三)抗战遗址的分布
根据统计,淮安区抗战遗址总共有10处,分布较为分散且都在乡镇。这种现象的产生我们可以从抗战遗址形成背景中得出结论。在抗战遗址背景中可以看到淮安区于1939年沦陷,时间较早。国民党、新四军以及日军三方是各方混战,势力此消彼长,但是日军在淮安区的控制力是相对较强的,淮安县的抗日民众与日军的较量是黏着的,先是相关群体自主创办抗日的宣传媒体,后来是新四军开始正式与日军对抗,先后发生了车桥战役、大胡庄战役以及板闸战斗、石塘战斗等小规模战役等打击淮安县日伪军的战役。在解放淮城的战斗中,新安旅行团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淮安区的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原为主的地形视野开阔,道路较为宽广,有利于机械部队的运动,但是不适合隐蔽,而且平原地区居民住宅较多,可以很好地为军队进行补给,再加上早期抗日活动的宣传以及早期抗日机构的建立,淮安区的民众对敌意识更为强烈。而这些斗争的发生地点大多在乡镇地区,尤其以乡居多,这也就不难解释淮安区抗战遗址大多是烈士墓这一现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