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我国目前还存在着岗位结构矛盾,岗位的需求与高校毕业生的期望值并不匹配。这也让每年占到新就业人群一半的高校毕业生无法选择到合适的岗位。如若长此以往,严重影响到社会和谐和经济的发展。
(二)知识失业的原因
1.教育培养结构失衡
第一,知识劳动力供给与市场需求总量失衡。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提高,大学生毕业生人数呈现直线上升趋势。 2014年毕业生将突破七百万,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竞争异常激烈。据国家人社局相关报道[ ],今年城镇需要安排的就业人数达到2500万人,其中超过一半是青年就业者,也就是大中专毕业生。我们还要有900万到100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所以总量的压力是非常大的。相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就业需求而言,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供给总量上的明显失衡,由此可见。
第二,知识劳动力供给与市场需求结构的不匹配。知识劳动力的供给与市场需求存在结构的不匹配现象。首先,是层次方面的错位[ ],即理论与实践的不同步,目前很多高校偏重纯理论的培养模式,而忽视实践方面的意义。其次,是专业设置方面的盲目,随意性,为了扩大生源,许多高校不顾市场上该专业人才是否饱和或将饱和,盲目增加热门专业,如:法律、会计、金融等专业,在各类高校的专业设置中趋同现象严重,从而使这方面的人才供过于求。
第三,过度教育与知识失业相互促进,学历≠能力。过度教育是指劳动者受教育水平超过了其所从事的工作所要求的水平,从而使教育水平较高的劳动者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未能达到其职业期望的一种现象。目前,社会上不乏出现“考证帝”,“低能儿”的现象,越来越证明文凭并不代表一切,能力方面才是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教育呈现过度缺陷,学历与能力并不对等,学历高也并不代表他能力强,这就是教育投资中“逆向选择”现象[ ]。过度教育与知识失业互相影响,使知识失业日益严重。
2.知识劳动者流动受到制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自由流动是使得知识劳动者资源合理配置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当今时代的一种基本趋势。
第一,知识劳动者的就业观念因素。就业观念滞后和期望值偏高是造成知识失业的原因之一。“眼高手低”,“好高骛远”是一些知识劳动者的通病。他们确定的就业区位太窄,一心只想到发达地区发展,譬如北上广等,甚至非国营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不去,而那些不发达地区或基层方面的工作却很少有人关注。此外,也存在一些高校毕业生无法应对激烈的竞争压力,而选择延迟甚至放弃就业,这种消极的就业态度,令他们失去最佳的工作时机。并且,家庭传统观念要求有投资必定有回报,甚至是高收益,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知识失业现象的加剧。
第二,社会制度的制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渐深入,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得到完善的同时,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也显得越发的重要。直至目前,仍有一系列制度性问题阻碍着人才的自由流动。这些问题主要包括户籍制度、人事档案制度和福利保障制度等。
户籍制度可以说已经成为许多制度性制约中的重中之重,是阻碍劳动者自由流动的重要因素。不可否认,户籍制度可以较好的稳定社会秩序,但是户籍制度也有很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在以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户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口的自由流动,市场也无法发挥出应有的合理配置作用。比如,劳动者要去某一个地方工作,但要想将户口从所在地迁移到工作地,往往需要各种繁琐的手续,还可能遭到相关工作人员的无端拒绝,有的地方甚至出台各种政策限制外地户口的迁入,总而言之,需要耗费劳动者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 源.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