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低,而在第三产业中传统服务业、劳动密集型行业所占比重较大,知识、技术型产业所占比重较小,这使得第三产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十分有限。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是当今社会常见问题之一,而引发这一问题的原因却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分为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一)客观原因
1.经济发展影响就业选择
大学生在就业前首先考虑的是该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因为经济发展水平对就业的选择影响很大。一般来说,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好的地区,企业数量多,人才需求量大,大学生就业机会大;反之,经济发展状况差的地区,企业数量少,人才需求量小,不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4]
2.农民工涌入城市和下岗工人再就业对大学就业形成不小的冲击
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部分农民离开农村土地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一些在职人员因某个或某些因素不适应新产业及其所带来的新就业岗位而被迫下岗,但为了维持生计,他们不得不再寻找新的工作岗位。也许这些人在专业知识、综合素质方面比不上大学生,但是在工作经验、处理问题能力等方面要比大学生强的多,而且一些政策更倾向于他们,这为大学生就业带来一定的压力。
3.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
有些高校为吸纳更多的学生盲目扩招,使得教育资源紧缺,造成教学质量下降,学生们不能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在就业方面遇到很多困难。另外,这些高校在扩招时盲目建立新专业,并没有做过多的市场调查研究,也没有与用人单位相结合,不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不符合用人单位的标准。还有就是学校所设置的专业大多注重书本理论知识,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较低,要知道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往往都是来自于社会实践。
4.企业用人方面存在误区
有些企业在招募大学生的过程中不考虑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对大学生提出过高要求,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主要体现在:
(1)追求高学历,过于关注文凭
大学生在找工作也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一上来就问你是在哪所学校毕业的,这让那些低学历、文凭不硬却有能力的大学生在就业时造成许多困难。
(2)过于追求利益最大化
有些企业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在招聘大学生过程中急功近利,期望招聘到的员工能立即发挥作用,为企业创造利润,从而减少培训费用和用人成本。然而对于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最缺乏的就是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他们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学习和实践后才能逐步发挥自身潜力。
(3)性别歧视
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女大学生从学校出来后差不多是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很难将自己的精力完全投入到工作上。因此有些企业正是基于对女大学生生理、婚姻因素等方面的考虑,在招聘人员时只招收男性,这严重剥夺了女大学生的平等就业机会,使女大学生在就业时更加困难。
(4)生源地歧视源[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由于用人单位考虑到自身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的紧密程度,所以往往优先考虑招聘当地生源的毕业生,因为他们熟悉当地地形、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这就使得一些有潜力的外地生源的大学生被拒之门外,给他们就业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主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