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贝塔斯曼集团的案例可以让我国的文化企业参照。贝塔斯曼集团身为德国企业,主要市场不仅限于德国本土,还扩展市场至西欧(包括法国、英国、西班牙等地)和美国,它在跨国经营上有着较为丰富,拥有可供参考和学习的宝贵经验;贝塔斯曼创立于1835年,到如今已经走过了175年的历史,拥有较为悠久的历史,可通过剖析他跨国经营战略一窥企业长青秘诀;而且贝塔斯曼位于传播媒体顶层的九大媒体集团之一,控制着世界上最大的,主要的传播媒体——控制着德国面向欧洲的4家主要电视台、100多家杂志,在2012年入选世界500强企业,排名第492位。2011年排名在444位,2010年排名在392位,2009年排名在347位,2008年排名在316位,发展的较为成功。我们可以借鉴老牌文化企业贝塔斯曼集团在跨国经营上的发展历程来进行分析,从而为我国目前的“走出去”困境提供借鉴和启示意义。论文网
一 贝塔斯曼发展简史
(一) 单一的图书出版作坊(1835-1920)
1835年,贝塔斯曼从创始人卡尔·贝塔斯曼购入的第一台铅字印刷机开始。卡尔贝塔斯曼在德国居特斯洛创立了一家图书出版作坊,这家出版作坊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主要以印刷神籍图书为主。他本人热心公益,认为应该通过企业来推动道德进步、社会发展。当时拥有14名员工。
1849年,海因里希贝塔斯曼作为第二代所有人,接管了贝塔斯曼。他将公司从单一的出版宗教读物扩展到小说、哲学、教育等多个门类。公司的营业额不断扩大,规模也随之扩大。员工增长至60名。
1887年,海因里希贝塔斯曼去世,女儿弗里德里克的丈夫乔汉纳摩恩成为贝塔斯曼最大股东。1896年,乔汉纳成为第三代所有者。他传承了第一代创始人——卡尔贝塔斯曼的理念:将宗教读物作为出版重点,用宗教读物来促进社会发展、道德进步。此时公司有84名员工,年收入70万马克。
(二) 现代出版企业(1921-1946)
1921年,乔汉纳的儿子海因里希摩恩接手了贝塔斯曼的业务,成为第四代所有人。海因里希带领公司度过1920年代德国的恶性通货膨胀时期和之后的世界大萧条时期。海因里希摩恩带领公司在销售、会计、成本核算等领域建立了新的基础,使贝塔斯曼走上管理现代化道路。此时贝塔斯曼的主要印刷业务仍是以宗教读物为主,间或性的转向过拥有小说、哲学和教育类的出版读物的多元化方向发展,但主线仍是宗教读物。文献综述
(三) 多元媒体帝国(1947—至今)
1947年,海因里希的儿子莱恩哈德摩恩(1921-2009)接管公司业务,成为第五代传人。他带领公司从二战之后的一片废墟,发展成为现在的媒体帝国。在莱恩哈德摩恩领导时期,贝塔斯曼业务遍及全球50多个国家,拥有员工近11万。2008年年收入161亿欧元。贝塔斯曼的主要业务由书籍出版,扩展到音像制作,媒体服务,媒体产品。在这一阶段,贝塔斯曼真正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1950年6月1日开始的“书友会”制度,是贝塔斯曼告诉发展的重要里程碑。1960年代贝塔斯曼开始了业务的跨国经营;1970年代,并购的幅度扩大,开始了突破媒体、地域、国界的并购;这样阶段直至1990年代初,单一的图书印刷公司已经演变成拥有图书出版、杂志报刊、广播电视以及音乐唱片等多个产业的大型传媒集团。在这一阶段,贝塔斯曼建立股份有限制公司,创立贝塔斯曼基金会……逐渐将一家传统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