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发展尤为明显,土地整理可以有效的缓解建设用地规模迅速扩张和农村宅基地大批空置、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现状。我国开展土地整理工作特别是农用地整理已近十个年头,事实证明保护耕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农村聚落潜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加速乡村城镇化进程需要通过土地整理来实现。根据多项研究证明土地整理已成为增加有效耕地的新途径,很大程度上引领了全社会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风尚,大众逐渐意识到保护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重要性,且通过对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测算和分级评价,可以更直观清晰的了解各整理区的特征,全面反映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特点和整理条件,丰富了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方法和居民点整理潜力评价理论[3]。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内研究概况
1。2。2 国外研究概况
2 研究区概况
铜山区坐落在江苏省的西北部,它隶属于江苏省、山东省、安徽省和河南省四省交界处的徐州,地理分布上的经纬度为北纬34°01′—34°35′,东经116°48′—117°42′。山东省微山县、枣庄市位于铜山区的北部,而西南部则接安徽灵璧县、萧县等,东部与邳州市、睢宁县接壤,西北部与丰县、沛县毗连。处于鲁豫苏皖四省交接和淮海经济区中心的铜山区,是江苏省“三大都市圈”之一的徐州市的商圈中心,远离徐州郊区等偏僻地界,城郊型经济是它最大最古典的特征。铜山区东南与西北方是冲积平原,在地理位置上地势平坦,水域充足,农田整齐。而其东北、西南和东南部分则为沂蒙山的剥蚀残丘,呈丘陵地形。同时,铜山区还被京杭大运河贯穿北部,区境则被废黄河自西北而东南穿越,形成了“三片平原三片山、黄河故道一高滩”的地貌特色。铜山区内西北部、东部以及东南部为平坦地势,东南部废黄河堤下冲积平原地势较为平整,慢慢的从西面向东面倾泻流淌,以废黄河基面为水准零点的地面高程在30~28左右,地面下降幅度微小只达万分之一左右。同样的,西北和东面平原地面高程达39~27左右,地面坡度自西向东下降八千分之一左右。铜山区辖区内多山体,其约达七百多座,分别分散在东北方、西南方和东南方。这些山的高度大约在50~200米之间,多数山坡的平均坡度均不大于9度,属于剥蚀山丘的南缘。总而言之,铜山区地形特征可概括为:大片山头多孤立存在,山体不算高大,多是低山缓丘,凹凸不平,形不成山体山脉,山基线高度普遍分布于50米左右[8]。
铜山区境东西长约64。5千米,南北长约61。5千米,2013年铜山区各乡镇土地利用总面积达18841。91公顷,其中大许镇、单集镇、徐庄镇和柳新镇等占较大比例,分别是1597。598公顷、1505。239公顷、1430。726公顷和1311。538公顷;其余除大黄山镇和大庙镇的乡镇所占土地利用面积都较平均。全区2013年有城镇人口44。14万人,农村人口74。05万人,总人口118。19万人;预计2020年城镇人口将达74。25万人,农村人口剩余52。45万人,总人口126。70万人;2030年总人口将达134。45万人,农村人口剩余46。18万人,城镇人口达到88。28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38。27亿元,人均11617元,财政收入11。6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6。9:52。6:30。5,城市化率35。22%。由此可看出,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城镇化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城乡差距不断缩小。
3 技术路线及数据来源处理
3。1 技术路线
资料数据整理收集
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背景和研究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