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究意义
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受学校、社会、家庭等多个层面的因素影响。但是值得深入探讨思考的是,较有针对性的社会可控变量到底是什么?到底谁才是管理便捷更为清楚的社会理性的关键因素?这是具有价值意义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之所以能够演变成为社会性问题,与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是分不开的,除了网络自身的局限与大学生成长的扭曲以外,越发激励的社会竞争,大学生就业困难是导致很多大学生沉迷网络的又一主要因素。再加上现在的大学生大多都生活在多是独生子女,出现人际交流、沟通等问题难以避免,因此,在面对现实不理想的人际关系的时候,他们更向往虚拟的生活。毫不夸张的说,现实社会生活矛盾当中的替代和折射是我国大学生网瘾现象的根本。这是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三)研究思路
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日益严重,文章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概念、判定标准以及当前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建议对网络成瘾者通过认知治疗、行为治疗、家庭治疗和团体治疗等方式进行治疗,并指出了一些对网瘾进行防御的方式,进而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的开展和深入予以促进。本论文第一步就是对网络成瘾问题的基本概述,第二步就是干预不足后形成网络依赖的概述,第三步为网络增能的社会工作的无能感干预的基本理论。第四步就是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作为辅助开展研究
二、文献回顾
在经过这几年来社会对大学生群体上网成瘾的关注度和重视度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也开始将大学生网络成瘾纳入其工作范围。网络依赖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继霖(2006)初步概述了青少年网络沉迷的表现及其成因,并运用社会工作的角色理论和沟通理论对“网瘾”青少年的矫正工作进行了实践探索。也体现了社会工作在介入大学生网络成瘾、网络依赖的重要性。王建国(2009)通过分析研究总结了这样的观点,他认为过度使用网络的青少年在做神经质或者精神质测试的得分都比正常的青少年要高的多,而且这类年轻人性格内向,性情孤傲,抑郁情绪比较重,自尊心比较强,很容易害羞。不管从人格特征还是从心理特质来看,过度使用网络的青少年与健康正常的青少年差别还是很明显的,这些人格和心理的特征严重影响了这些年轻人适应社会的能力,社会交往无法顺利进行,这就大大增加了这些年轻人沉迷于网络的概率。认知模式和网络成瘾关系也很密切,在患上互联网成瘾综合症的过程中,认知模式在其中的发挥的作用相当的明显。网络世界是计算机虚拟出来的,是无法将现有世界和社会取代的,可是,那些过度使用网络的年轻人,不能将现实社会和网络中的虚幻世界进行很好的区分,从而沉沦在其中,还有些人在现实的生活中遇到了不如意的事情或者打击,借助虚拟的网络世界来逃避现实。
冯晓黎、梅松丽(2006)中也表明网络成瘾对精神健康的影响,目的是为了解网络成瘾者互联网使用方式的特点以及网络成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为防制大学生网络成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1784名本科生为被试,采用网络成瘾问卷、感觉寻求问卷、症状自评量表为研究工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为7%,低年级男生是最容易上网成瘾的群体;上网上瘾的大学生们在使用网络的时间上没有规律可循,时间总量多、花费高;网络成瘾的大学生们做的测试中,已经有四方面的指标反应呈阳性了,分别是人际敏感、睡眠和饮食、抑郁、强迫,并具有更高的去抑制化程度。结论 网络成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很大影响,高校应指导大学生正确、适度上网。唐玉和 ,刘利宏(2008)探讨大学生精神健康水平与网络依赖的关系。方法 用网络依赖测查表(Internet Addiction Test)、90项症状清单(SCL-90)对74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网络依赖组SCL-90总分和全部因子分均高于非网络依赖组。网络依赖与SCL-90总分,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分 呈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精神病性和抑郁是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网络依赖大学生的精神健康水平明显低于非网络依赖者。大学生精神健康水平对网络依赖具有影响作用。曾祖耀(2008)中基于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的应用来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网络依赖的矫正做出了说明,探讨社会工作理念对其矫正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在研究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网络成瘾、网络依赖原因的分析框架,分析大学生心理特点。指出了目前大学生网络成瘾、网络依赖矫正的缺乏。在分析社会工作性质与服务理念的基础上,建立大学生网络成瘾、网络依赖矫正的系统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