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主要育种方法与成果
1。2。1 系统育种
系统育种,其操作过程就是不断在优良品种中筛选更优良的品种,不断经过相互比较和鉴定试验培育出新型的种类。利用系统育种的方法,从1959年至今成果丰硕。新疆长绒棉初步发展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1959年,沙井子农业实验站选育出胜利1号,其皮棉单产比母系提高15%-44%[10]。
此后,胜利1号得到了极普遍的种植,但后来发现其长度短,细度粗,不能满足特纺工业的要求。1967年,农一师农科所经过系统选育的方法,获得军海1号和新海3号。前者皮棉产量750—1500kg/hm2,纤维主体长度36。7mm,单强4。02gf,细度8113m/g;后者皮棉单产较前者高17。4%,纤维主体长度、单强、细度分别是36—37mm、4gf左右和8000m/g[10]。从此,军海1号和新海3号的种植量上升,成为新一代的长绒棉主要栽种种类。随后农二师又从军海1号中系统选育出新海8号,农一师从军海1号选育出新海10号。
1。2。2 杂交育种
杂交育种是杂交后在后代中挑选优良品种,再将其纯合。杂交表现出各式各样的性状差异, 科研人员可以从中挑选优良品种;同时基因重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将不同类型的不同优良品质整合,也可以将不同类型的相同优良品质提升,超越亲本。杂交育种的关键在于挑选。长绒棉的育种目标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要求。六十年代以前以早熟丰产为主;七十年代初,以纤维长度为主;八十年代,长绒棉在之前的基础上再加强纤维品质。
根据以上育种目标,吐鲁番棉区利用杂交育种培育出吐海1号、吐海2号、新海2号、新海4 号、新海5号和新海9号六个品种。这六个新品种中,70年代前4个品种成为吐鲁番地区的主栽品种,80年代中期,因为新海5号主体长度38。34mm,单强4。58gf,细度7509m/g,断长34。39km,成熟度1。83[10]。这些数值都领先于其他品种,并且其抗Ⅲ型枯萎病,更加成为优良培育品种,而且新海9号与新海5号的品质很接近,生育期较短,较新海5号增产11。77%,使得新海5号和新海9号取代前四种。之后南疆长绒棉区相继培育出新海6号和新海7号。
1。2。3 杂种优势利用
这也是常用的育种方法,就是将有基因差异的个体杂交,使其一代在长势、活力和产量等多方面超越亲本,达到种植要求。与杂交育种的差别就在于强调杂交一代的优良性状。在这种方法的利用中,后代第一代优势最强,第二代急剧下降,往后依次下降到一定程度。因此第一代杂种是非常重要的。
50年代末,吐鲁番棉区试验站和库尔勒作物育种站配置了百余个长绒棉和陆地棉正反交组合,但由于杂交制种费工、成本高,所以没有在生产上推广利用。新疆农科院经所1971年用射线照射5个长绒棉品种及2个杂交后代的干种子,从辐射中筛选出遗传性雄性不育突变系。1980年以来,新海不育系衍生系与陆地棉杂交的组合中有一部分比较突出,但不孕籽率高达23。9%—36。4%,是其突出问题。农一师农科所从1983年开始研究棉花三系,获得了性状较稳定的海陆杂交组合。今后加强纤维强度才能得以发展。
1。3 长绒棉的育种方向
1。3。1 抗逆性
新疆的长绒棉区气候很有特点,高温少雨。但是棉花在该地区的长势较好,加强抗逆性的育种工作成为当务之急。若长绒棉的抗逆性增强,加上南疆的可利用种植面积大,那长绒棉的经济产量将大幅度提升。
1。3。2 纤维品质
纵观国内外纤维品质的水平,超级长绒和长绒应该是我国发展的方向。长绒2。5%跨长应该在35mm,马克隆值3。6—4。2,比强33cN/tex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