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磁场刺激-响应实验及分析 24
4.1 实验药品 24
4.2 实验步骤 24
4.3 结果与分析 24
结 论 25
致 谢 26
参 考 文 献 27
1 绪论
1.1 超分子化学
超分子化学,又称“超越分子的化学”第一次是由法国的Lehn 教授在1978年提出,有别与传统分子化学领域,超分子化学研究的是通过分子间弱相互作用力(金属耦合,氢键,π-π堆积,静电作用力,和范德华力等)而非共价键,两个或多个分子组装构建而成的超分子功能体系。但早在1873年,荷兰的Johannes教授就提出分子间存在弱相互作用的的可能性;1967年,美国的Pedersen用一种简易的方法合成出冠醚,这都为超分子化学诞生埋下了根基。在超分子化学这概念被提出不久,Cram,Pederson和Lehn本人因为在超分子化学领域中的伟大付出, 198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由他们三人共同获得。接下来30年间,超分子化学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已经成为一门新兴学科,为化学,材料学,医药学,物理学等不同科研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了更多跨领域研究的可能性和实行性。
1。 2 主客体化学
主客体化学是超分子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指主体分子(受体)对合理的客体(底物)小分子或是离子选择性识别,并通过非共价键作用相互组合一起,这一过程也称为分子识别。利用分子识别这原理,可以使得符合要求的主体和客体两种分子,在特定的条件下或是不同的指令组装成具有一定功能的主客体体系,这种行为被称作分子组装。自组装是一种特别的组装方式,主体和客体不需要外界条件而是通过组分间特殊的变化规律来完成组合,这在自然界十分常见,如:生物体内的酶与相应底物选择性结合,脱氧核糖核酸的双链螺旋结构通过互补碱基对间的氢键来实现等。在已构建的众多主客体体系中,冠醚、穴醚、环糊精、杯芳烃、葫芦脲和柱芳烃都是研究中较为常用的主体,通过一定的化学手段对这些主体分子进行修饰,可以使得这些大环分子获得对目标客体分子识别能力。而客体拥有丰富的可能性,既可以是符合作为客体条件要求的化合物,也可以是金属阳离子等带电荷的离子。举个例子Chen报道,冠醚能与两个二苯铵离子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构建成一个主客体结构分子,所形成的超分子聚合物可以通过调控酸碱值来实现分解或是重组[1]。 Chen H等人通过环糊精(主体)对溴代萘(客体)的分子识别,将含有β-环糊精结构的聚合物与含有α-溴代萘结构的聚合物组合,研发出在室温下就能自我修复的超分子水凝胶[2]。
1。 3 大环分子-环糊精
图1。1 β-环糊精结构示意图
直链淀粉在环糊精葡萄糖糖精转移酶催化下转化成的一系列略呈锥形的圆环状低聚糖,统称为环糊精。α-环糊精、β-环糊精和γ-环糊精是目前被研究最多的三类环糊精,分别由六、七和八个D-吡喃葡萄糖单元首尾相连构成。得益于小口侧分布的7个伯羟基和大口侧分布的14个仲羟基,β-环糊精表面表现出一定的亲水性。同时基于环糊精分子具有较强疏水性内腔这一特性,形状和性质匹配的疏水性小分子或离子在水溶液中进入环糊精内腔通过分子间弱相互作用形成相对稳定的包合物。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