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3。2。1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体系 19

3。2。2 甲基葡糖倍半硬脂酸酯体系 20

3。2。3 磷酸酯体系 22

3。2。4 聚甘油酯体系 26

4。 结论 28

参考文献 29

致  谢 30

1。 绪论

1。1 液晶结构研究概况

液晶是一种处于晶体形态与液体形态之间的“中介相”形态的物质,也可以称为介晶态。液晶具有两种物质的特性,流动性和连续性是其具有的液体性质,而各向异性则是其具有的晶体性质[[[] C。 Tsai, L。‐H。 Lin, C。‐C。 Kwan, Surface properties and morphologies of pheohydrane/ liquid crystal moisturizer produc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0, 32(4):258–265。]]。早在1888年,奥地利植物学家Relinitzer就已经发现了液晶现象,当他将胆固醇酯加热到145℃时,发现被加热的胆固醇酯出现白色粘稠的液体状态。后来,德国亚琛大学物理学教授Lehmann对此现象进行研究,并发现了这种白色粘稠的物质具有多种弯曲性质,认为这种新发现物质是流动性结晶的一种,由此而取名为Liquid Crystal,即液晶[[[] Tsai, C, Lin, L。‐H, Kwan。 Surface properties and morphologies of pheohydrane/ liquid crystal moisturizer produc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0, 32(4):258–265。]]。液晶结构体系的兼容性好,其结构优越,高度有序的光学效果,此外在化妆品中有独特的性质,比如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增强保湿效果,促进活性成分的作用以及良好的肤感。正是由于液晶特殊的微观结构,带给其优越的各方面性能,使得其独特的特性为化妆品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液晶的组成结构和形成方式有不同的种类,其中溶致液晶和热致液晶是按照液晶形成的条件分成的两大类别。组成溶致液晶的成分包括溶剂在内,可以含有两种化合物,一些特别的溶致液晶还会含有两种以上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均匀混合,形成溶致液晶。一般组成溶致液晶的体系是二元或多元体系,通常由具有亲水性和亲油性的化合物以及极性溶剂组成[[[] Hedge R M, Thomas R K, Mortimer M, et al。 Structure of the lamellar lyotropic liquid crystal, tetramethylammonium perfluoro-octanoate + water, determined by neutron diffraction[J]。 J。chem。soc。faraday Trans, 1980, 76(4):236-243。 ]]。此类液晶的液晶相形态是由液相溶质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化而引起并显示出的,由水和表面活性剂溶液组成的液晶是最常见的一类溶致液晶[[[] Israelachvili J N, Mitchell D J, Ninham B W。 Theory of self-assembly of hydrocarbon amphiphiles into micelles and bilayers[J]。 Journal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Faraday Transactions, 1976, 72(24):1525-1568。]]。热致液晶与溶致液晶不同,组成热致液晶的成分比较简单,只有单一化合物或者少量化合物。此类液晶的液晶相形态是由温度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而引起并显示出来的,在其温度范围以外则不能显示出热致液晶相。

表面活性剂分子由于其本身具有的两亲性结构,因此表面活性剂可以与一些极性溶剂形成溶致液晶。表面活性剂分子与其他物质不同,其特殊分子结构使其具有两亲性。表面活性剂分子一般呈棒状,因此两端有不同的性质,与水有亲和力的一端为亲水基团,与油亲和的另一端为疏水基团。表面活性剂以两种形式存在于溶液中,其中以单个分子形式或吸附在相界面上的形式存在时,溶液中的浓度在CMC以下;当表面活性剂以另一种形式,即与溶液形成分子胶束的形式存在时,溶液中的浓度达到CMC以上,此时溶液中的界面张力降低,导致体系自由能降低从而逐渐形成分子胶束。若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的浓度继续增大,形成的分子胶束浓度也随之增大,逐渐缔合形成溶致液晶。表面活性剂的双亲分子对其溶致液晶的形成起到主要作用,其次,极性基团间的静电力和疏水基团之间的范德华力都对溶致液晶的形成有一定的帮助。

上一篇:点特异性天然同位素分馏核磁共振法识别酒中添加剂的探索
下一篇:PM2.5典型城市大气颗粒物及臭氧污染特征与来源解析

HPLC反相液相色谱法在多肽分离中的运用

氨基化环糊精衍生物合成...

镍涂覆负载ACF电吸附处理含汞废水的方法研究

镍涂覆负载ACF电极方法及...

在高中化学课堂中落实过...

乳化墨水稳定性的研究及应用

过劳死法律问题研究

LiMn1-xFexPO4正极材料合成及充放电性能研究

ASP.net+sqlserver企业设备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张洁小说《无字》中的女性意识

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7972字】

网络语言“XX体”研究

麦秸秆还田和沼液灌溉对...

新課改下小學语文洧效阅...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疗...

安康汉江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