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路向

基金项目:2016年西安工程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6ZXSK11)。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网络渗入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各类移动客户端更为互联网的普及与渗透提供了有利载体。面对时下大学生时时联网。处处用网的论文网新常态,面对Web2。0时代下互联网+“的持续推进,高校应充分认识到自身在互联网+“时代的角色定位,搭载互联网+“的利好之势,全面创新思政教育理念。内容。方式,使思政教育深入渗透大学生生活之中。要全方位发展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态势,占领思政教育新阵地,把握思政教育主动权,探索思政教育新路向,为思政教育注入新活力,推动思政教育实现新发展。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机遇

(1)拓展了思政教育载体

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信息获取有了更为多元的渠道,微博。微信。QQ。各类论坛等成为大学生交互信息。交流情感。人际交往的主流平台。此,高校在思政教育上已不再局限于课堂这一主要教学阵地,也不再仅仅以教师。教室。图书馆作为思政知识传授的载体,高校在育人模式上已然从传统的单一化变为多元化。教育者可利用网络,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或媒体技术向学生传递思政教育内容,学生则通过电脑。手机等载体接收信息,思政教育不再受制于时空限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认知感官,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2)增强了思政教育感染力

互联网+“借助互联网强大的吸引力。包容力。放射力与传统行业相融合,这种融合并非简单叠加,而是以互联网的强大优势,实现1+1>2“的效果。互联网+“背景下,新兴媒体形态丛生,为思政教育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内容传输空间,为大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知识传播场域,且其内容与资讯更为生动立体,极具感官震撼力,大大地吸引了学生对思政学习的兴趣,拓宽了学生视野,深化了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2。挑战

(1)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加大了舆论引导难度

互联网是现代社会最广阔的思想阵地,各种思想充斥其中,加之互联网信息的隐匿性。扩散性。虚拟性。肆意性。渗透性等特征,倘若被心怀叵测之人利用,传播不良内容。放大社会矛盾。散播消极言论,定然影响青年大学生的舆情判断,导致大学生思想上出现迷茫。失措。混乱等问题,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理想目标,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主流意识的渗透力。导向力,弱化了思政教育的塑造功能。引领功能。教育功能。大学生人生阅历尚浅,还未形成完善客观的分辨是非曲直的能力,对待互联网中的各种思想,没有良好的筛选能力,各种思潮充斥于大学生思想观念之中,增大了思政教育难度。

(2)网络化的教育内容与形式,增大了思政教育者的压力

第一,教师影响力持续弱化。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中,教师享有绝对主导权与崇高地位。但是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有了新型的教育阵地,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传授源,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松搜集海量知识与信息,学生对教师的依附感。信任感减弱,教师影响力弱化。第二,教师权威性受到质疑。当学生从网上搜索到的信息与教师教授内容不一致时,学生就会对教师的权威性产生质疑。同时,学生倘若始终坚持错误的信息,必然会影响学生正确思想道德的养成。第三,对教师媒体操作技术要求较高。互联网+“环境下,教师在教学上还应具备媒体技术操作技能,会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现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对思政学习的注意力,深化思政教学内容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迹。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发展路向

1。重塑思政教育理念,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政教育网络环境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应认识到网络思政教育的巨大优势,利用互联网拓展思政教育平台,拉近师生距离,提高思政教育的全面性与时效性,转变传统思政教育思想,重塑思政教育理念,发挥互联网优势。教育者应正视自己在教育中的角色,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无障碍传播传授知识,将传统的普适性“教育转化为个性化“教育,将灌输式“教育转变为互动式“教育。鉴于此,高校在互联网+思政教育“的教育模式下,应给予教育者以充分的自主权与自由权,创新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地点等,开辟多元化教育渠道。

诚然,互联网+“环境下的思政教育应搭载网络载体,使学生拥有更广阔的知识获取渠道,观看思政教育相关的视频,利用QQ。微信。微博等与教师进行实时思想互动,教师可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但是,思政教育在挖掘网络载体的有益成分,利用其教育功能时,应不忘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据地,即线下教育。万变不离其宗“,思政教育的有效开展必须依靠于教师的正确引导。信息审核。知识教授,网上教育只是辅助,线下教育才是根本。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应实现网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有机融合,相辅相成。优势互补,切实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政教育环境。

2。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实现互联网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创新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内容被重新整合与建构。第一,传统思政教育中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要内容,但在网络环境下,爆炸式的信息使得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激增的网络信息往往会使高校学生应接不暇,难以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因此,高校思政应从教学内容入手,增加实践教育环节,将课堂理论应用于实践。当然,不管是理论教学抑或实践探索,都要搭载互联网平台,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发布课程设置信息,展示实践活动规划等。第二,互联网,引入中国梦“教育主题。中国梦“作为当前热点时政内容,不仅是时政焦点,更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激发大学生爱国情怀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离不开对中国梦“的诠释与理解。利用互联网,可组织学生创建以中国梦“为主体的网站,介绍中国梦“的内涵与典型事迹,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还可以借助校园门户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载体,宣传十九大“精神,将其渗入大学生思想精神信念之中,提升思政教育高度。第三,发挥网络平台包容性。贴近性的优势,使思政教育更贴近实际生活,契合大学生特点。可建设就业服务。心理疏导。法律援助等网络平台,使其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成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第二导师,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3。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

第一,合理利用思政教育网络载体。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拥有了更为多元的网络教育载体,利用这些载体可将晦涩枯燥的思政教育理论内容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文字。图画。视频等,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学习内容。同时,学生可利用电脑。手机移动客户端等随时随地掌握思政教育信息与内容,使思政教育实效性。感染性。渗透性更强。第二,推动思政教育课堂与网络平台的融合。思政课堂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在此阵地中可引入多重网络平台开展思政教学,促进思政教育效果的切实提升。第三,引进外部优势教育资源。互联网+“环境下,思政教育的发展空间更为广阔,学生在网上能搜取全国名校名师的教学视频,学习后还可进行在线考核,使学生的思政学习更为自由民主,也减轻了教师的压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结语

互联网+“以互联网为载体,+“不是简单叠加,而是深度融合。互联网+思政教育“就是思政教育搭载互联网优势,与互联网实现深入融合,打造融合互联网的思政教育新平台。互联网+“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而言,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有机遇有挑战,高校思政教育作?橐?导祖国后备力量形成正确价值观念的基础课程,应正视互联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重塑思政教育观念,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探索思政教育发展新路向。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路向

上一篇: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健身社团发展研究【2957字】
下一篇:互联网”高校宣传思想工作【3349字】

马尔库塞海德格尔式的马...

马克思社會批判理论研究述评【2827字】

马克思的就业思想及其當代价值【2903字】

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洧制...

马克思晚年的跨越论与东...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

马克思哲學观中的社會批判之维【3495字】

麦秸秆还田和沼液灌溉对...

LiMn1-xFexPO4正极材料合成及充放电性能研究

张洁小说《无字》中的女性意识

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7972字】

新課改下小學语文洧效阅...

网络语言“XX体”研究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疗...

安康汉江网讯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ASP.net+sqlserver企业设备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