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模式探析

一。新形势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一)大学生自我实现动机明显,公益创业需求旺盛

2015年1月,中国青年报与KAB全国推广办公室联合发布了中国青年公益创业调查报告,这是国内首份有关中国青年公益创业发展的报告。调查自2论文网014年3月开始,对象为全国各高校KAB体系及中国公益创业组织机构推荐的优秀公益创业青年。调研数据显示,公益创业组织领导人或者创始人中青年公益创业者的年龄结构主要集中在18~30岁,而18~25岁是创业的主要年龄段,表明在校大学生是开展公益创业活动最为活跃的群体。学校是否开设公益创业的相关课程,是否对学生传授有关公益创业的知识,都会直接影响公益创业者的能力大小和水平高低。在创业动机方面,65。3百分号的青年创业动机表现为挑战自我“,59。1百分号的青年创业者动机表现为回报社会“,33。3百分号的青年创业者动机表现为学以致用“,最后的29。9百分号的青年创业者动机表现为解决就业“。这表明公益创业者并不只有利他主义动机,而是利他动机与利己动机的混合体。公益创业青年有很强的自我实现动机,希望将自己学习的专业知识争取应用到创业过程中,并做到学以致用,从而解决就业困难问题,并创造就业机会。

出生于市场经济时代的当代大学生,有着较为强烈的竞争意识,乐于挑战,对于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也表现出愈加强烈的需求。然而在现实的大学校园中,既缺乏相应的资金和机制支持,也缺乏适宜的环境和机会支持,他们的创业需求以及融入社会的需求难以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因此显得苍白无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倾听青年心声,顺应时代需求,改变以课堂教育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创设新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不仅引导学生承担社会责任,还满足了学生自我实现的价值需求。

(二)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任务繁重,公益创业教育大有可为

2015年1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意见要求高校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道德教育和实践;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形成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目前,高校创业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上获得了显著效果,创业从一个陌生的概念转变成许多大学生的行动模式。但是,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一个重大缺失是社会价值取向,仅仅把目光聚焦于经济效益。高校要将社会价值融入现有学校创业教育系统,转变创业教育理念,改革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在原来以商业创业导向为主的创业教育中注入更多的创业社会性特质。[1]公益创业教育的根本是公益,灵魂是创新,通过激励个体的社会意识觉醒,促使其积极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践行社会道德规范,教育引导个体创新地使用专业知识技能,创造更多的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化解个体全面发展的需求和当前发展水平不足之间的矛盾,以及社会发展对社会创新创业需求和社会创新不够之间的矛盾。[2]公益创业教育将社会责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完全符合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目标和意见对其提出的要求。

二。高校公益创业教育的全球实践

高校公益创业教育始于1997年格雷格?迪斯(GregDees)在哈佛大学开设第一门公益创业课程,随后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顶尖高校相继开设课程,欧洲国家也迅速加入到公益创业教育的进程中。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几乎所有商都已经启动公益创业课程与竞赛项目,并且发展迅猛。通过分析发现,目前全球公益创业教育模式大致分为以下两类。

(一)协同教育模式

哈佛大学设立了公益创新联盟,研究全校公益创业教育开展,探索各协调。合作与开发新项目的可能性;设立哈佛创新实验室,发起来自校长的挑战“活动,设置教育革新。个人健康。可持续就业。环境保护。政府有效治理等若干全球性社会问题为竞赛主题,吸引全校学生参与。各根据自身专业与学生特点,分别开设了教育变革与公益创业“。公益创业。政策与制度改革“等课程,组织开展创新创业比赛,追求学生的跨学科发展,解决国内外重要社会问题,并为进行公益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公共服务创业基金。被誉为公益创业硅谷“的公益创业实验室由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联合组建,学生可在该实验室中学习公益创业理论,锤炼公益创业技能以及将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创建公益创业组织。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以大学创业中心为统筹部门,向对公共事业感兴趣的学生提供非正式的课程(研讨。讲座等形式),以此营造良好的公益创业的校园氛围。香港中文大学创业研究中心作为高校公益创业教育的主要承担部门,提供诸如公益创业家:改变世界的社会创新“等通识课程,并承办香港公益创业竞赛活动,致力于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并参与公益创业活动。

(二)专业教育模式

牛津大学赛德商率先在英国提供公益创业的MBA教育,并要求所有学生必须修读三门以上关于公益创业的课程。牛津大学SKOOL公益创业中心通过支持研究。举办学术年会等方式持续追踪公益创业领域发展前沿。杜克大学公益创业发展中心隶属福库商,为研究生开设公益创业“。社会部门的创业管理“。企业的社会影响管理“等课程,并举办福库董事会。杜克网络影响俱乐部等实践活动,提供资金支持MBA学生的公益创业活动。印度塔塔社会科依托管理学科设立公益创业中心,提供公益创业硕士学位,是印度首个提供公益创业学位的高校。从全球范围来看,公益创业教育出现了新的趋势:公益创业辅修学位与主修学位相继出现;除商以外的其他院系也相继提供公益创业课程,公益创业的跨学科教学模式初现,面临社会转型的发展中国家日益重视高校公益创业教育。[3]张俊艳等通过系统梳理国际创业教育研究前沿领域,发现公益创业教育是传统创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4]当今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和公众的服务需求日益突出,这也要求大学生利用自身所学为社会和公众解决问题,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在此过程中实现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赢。

三。公益创业教育的历史演进

公益创业教育始于2003年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举办的公益创业培训,湖南大学于2007年创立了首个中国公益创业研究中心,该中心组织编写了公益创业学教材,创办了公益创业门户网站中国公益创业网“以及大学生公益创业杂志,开展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公益创业教育项目,创建滴水恩“公益创业孵化器并采取公司化运作,还举办了首届中国大学生公益创业挑战赛等。同年,珠三角地区部分职业院校组建公益创业研究团队,建立公益创业研究室并展开了相关研究。随后,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等数十所高校都开始了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实践和探索。

2009年,KAB全国推广办公室与恒源祥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发起了青年恒好公益创业行动,希望能够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公益理想和全球视野的青年企业家,营造鼓励社会创新与支持公益的社会氛围。同年,北京大学成立了公益创业研究会。2010年,清华大学举办了‘北极光-清华’全国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赛“和让志愿与微笑成为青年学生的习惯“首届全国大学生志愿公益论坛。2012年,中国创业教育报告首次阐述了公益创业在中国的实践。2014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首次引入公益创业赛,培养大学生关注社会。深入社会。回报社会的公益意识和实践能力,努力培育和催生能生存。可发展。有影响的非营利性质的社会组织,在国家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中发挥积极作用。比赛过程中,全国组委会协调赛事基金为入围决赛的61个优秀项目各提供1万元经费,由参赛团队开展1个月的公益创业实践活动,并将活动成绩作为评比的重要依据,突出了创业实践。最终,华中科技大学‘幸福虫’公益创业计划“等20个项目获得金奖。

四。公益创业教育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启示

通过分析国内外高校的公益创业教育实践,可以得出以下两点启示。

(一)公益创业教育可以实现思政教育身临其境“

创业团队与指导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能有效推动教育对象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求知转变,实现创新思维的激发和碰撞。创业者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所掌握技能的同时,还能深刻地接触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在与市场和政府的互动中接受教育,获得成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同时,思政教育的内容在公益创业实践的情境中得到生动体现,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的枯燥感,可以有效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实现知行合一。

(二)公益创业教育可以助力育人目标的全方位实现

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思政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公益创业兼具公益情怀和商业特征,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深入体验社会百态,发掘公众需求,从而提出商业构想,在创业实践中提升能力本领,锻炼意志品格。因此,公益创业教育是全面提升大学生能力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

NitinVazirani(2010)提出的能力结构冰山模型认为,能力包括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5个成分,其中,知识和技能是可见的冰山,而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隐藏在水面以下,是冰山的大部分,较难培养。[5]本研究以此模型为基础,提出依托公益创业教育的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路径模型(图1),从而为高校以素质教育为重要组成的思政教育开辟一条新途径。在该模型中,不同教育力量在高校创业教育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为大学生素质能力的提升工作发挥作用。

五。融合公益创业教育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创新

综合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公益创业联合实验室“的全程跟踪。全员参与。全景互动的高校思政教育新模式,在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素质的同时,重点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动机。特质)。创新精神(特质。自我概念)和实践能力(技能。知识)。如图2所示。公益创业联合实验室“由校党委领导,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在校学生与创业校友共同组成。在职能划分上包括学术研究。课程教学和实践指导。学术研究职能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鼓励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长与兴趣爱好,投身某一社会领域,促进社会创新和弱势群体帮扶;课程教学职能结合理论研究成果与创业案例进行教学,为学生开展公益创业实践打下基础;实践指导职能由教师与校友共同完成,为创业团队配备创业导师,全方位参与实践过程,给予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通过以上环节,将思政教育的本质要求贯穿于公益创业教育的全过程,履行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使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同时,鼓励创业校友为在校学生提供创业基金,并将成功创业的经验与失败学习的成果反馈到联合实验室,从而形成闭环,实现公益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笔者工作在高校思政教育第一线,从共青团的视角服务于青年学生创新创业。围绕新形势下思政教育工作要求,我们结合以上的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在实际工作中进行了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笔者所在是典型的工科,学生们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是最迫切的需求。我们本着需求驱动的原则,于2015年初尝试建立了院级公益创业联合实验室“,既有实体的实验室空间,又有虚拟的拓展空间,得到了领导和专业教师的支持。在服务于学生创新需求的同时,融入思政教育和思想引领。在面上,由专业教师利用专业导论课。新生研讨课等契机,结合目前社会和科技热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与创业潜质;由领导。辅导员。创业咨询师以及通过邀请社会学专业教师定期举办形势政策报告和公益辅导报告,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由多位创业校友担任创业导师,定期与学生开展沙龙交流和实地指导;充分利用学校资源,鼓励学生有针对性地参加校创业孵化中心组织的创客沙龙活动,学习创业技能;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定期志愿服务等群团活动,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体悟社会需求。在点上,我们通过广发英雄帖。号召令,鼓励学生勇敢迈出创业第一步。通过筹措院企。校友资源,设立了创意?创新?创业“基金,既服务于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又支持学生围绕社会热点。弱势群体以及校园管理进行公益创业实践,将专业所学应用于社会服务。目前已组建多支公益创业团队,分别关注了藏区农牧产品销售。进城务工子女教育。空巢老人智能陪护等领域,其中农知心“团队还获得了南京市首届公益创业大赛启步奖。

公益创业教育在尚处于探索阶段,其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为高校思政教育开辟了一条崭新途径,有助于实现创新与公益的互动和补充,完全契合社会主义大学的育人目标。然而在公益创业教育专业学位。师资。课程设计。实践平台。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建设仍需政府。高校。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

公益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模式探析

上一篇:公平理论茬高校薪酬管理中的應用【2083字】
下一篇:公益教育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改革的新模式【3236字】

马尔库塞海德格尔式的马...

马克思社會批判理论研究述评【2827字】

马克思的就业思想及其當代价值【2903字】

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洧制...

马克思晚年的跨越论与东...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

马克思哲學观中的社會批判之维【3495字】

安康汉江网讯

新課改下小學语文洧效阅...

麦秸秆还田和沼液灌溉对...

张洁小说《无字》中的女性意识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7972字】

LiMn1-xFexPO4正极材料合成及充放电性能研究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疗...

ASP.net+sqlserver企业设备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网络语言“XX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