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幼小稚嫩的儿童,面对的是在行动上刚刚独立,在语言上刚刚能简单的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情感,身心都在迅速发展的儿童。幼儿缺乏生活经验和认知经验,许多事情是第一次认识,许多行为也是第一次尝试,生活自理能力较弱。幼儿教师不仅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也是幼儿生活起居的保育者[1]。教师在幼儿的成长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对幼儿的社会性交往、个性、情感、心理健康、认知和学习等各方面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幼儿教师如果发生职业倦怠,会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很多不良影响。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淮安市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以及通过访谈与幼儿教师进行沟通,进而从内因和外因分析影响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提出合理的应对策略,以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已有的相关理论知识。
1.2.2 现实意义
从现实来看,研究淮安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影响因素,针对园所特点,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预防、缓解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对于改善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改进幼儿教师的职业生活状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源[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1.3 教师职业倦怠的定义及构成因素
在梁慧娟、冯晓霞关于《北京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及成因研究》中,职业倦怠被定义为从业者因不能有效缓解由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工作压力,或深感付出与回报不对等而表现出的对所从事职业的消极态度和行为[2]。Maslach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三维结构的心理状态,即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去个性化)和成就感降低[3]。在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中,情绪衰竭是其核心部分,主要是指人的情绪、情感处于非常疲劳的状态;去个性化是指当情绪衰竭得不到缓解时,个体表现出消极、冷漠的负面情绪和行为对待自己身边的人或事;个人成就感降低是指个人在工作中,自我效能感降低并且负面的自我评价较多,对自己缺乏自信,以致丧失了工作的热情和工作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