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4-3 亚洲水田农业分布图以及亚洲的气候、地形人口分布图 8
前言
“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本世纪初期在我们国家的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被重点提出,此后中学生的地理素养得到了社会、学校的广泛关注。提高中学生乃至全民族地理科学素养已经成为我国本世纪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如何在新课改中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地理素养,这值得所有中学地理老师深思。论文网
1 地理科学素养的内涵
地理科学素养不仅仅包括了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的基础知识和特有的体系,也蕴涵了区域观察、综合分析、比较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更加包含了地理专家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及严谨的态度。它在具备科学素养的特征的同一时间也充分地融入了地理学科的个性特征。地理的科学素养一般都划分成地理科学知识、地理科学能力、地理科学方法、地理科学品质和地理科学意识这五部分[1]。
1.1 地理科学知识
地理科学知识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基础,这好比是造房子的地基,知识越牢固,地理素养的大楼就越高耸。它以人地相互关系为核心,主要包括地理术语、概念以及地理现象、过程、特征规律、因果关系和区域分布等内容。通俗地说,地理科学知识最主要的涵盖了下面的几点:它位于哪里?呈现什么样子?为什么位于哪里?什么时候发生?又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怎么样让它更能够有利于自然环境、人类生活?
1.2 地理科学能力
地理科学能力是在地理知识扎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指的是学生的智力、能力、地理学科三者的有机结合[2]。它不但包括了人们常说的科学能力,而且包括了在地理学科中特定的科学能力。这个能力是地理科学素养中的核心,我们更加要重视、加强对中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区域之间比较概括能力、对复杂信息的加工能力、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对地理现象做出初步、合理解释的能力。
1.3 地理科学方法
地理科学方法是学生高效掌握基础知识的必备条件,也是学生在自我发展、完善过程中所必需的,更是培养地理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2]。它主要包括了比较、归纳、演绎、分类、综合、分析等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熟练掌握了地理科学方法也间接提高了地理科学素养。但是我们更是要着力培养学生如对地理现象的深度思考、野外实践、区域比较等富有地理特色的科学方法[1]。
1.4 地理科学意识
它是个人对地理学的认识觉悟程度。其主要是包括有地理科学观、技术观和正确地理解、应用地理科学同生活、社会等之间的相互关系。地理的科学意识在地理科学素养中有着举重若轻的地位,这不仅要求正确地认识地理的科学价值,更是有效运用地理科学技术的关键。文献综述
1.5 地理科学品质
地理科学品质不仅仅包含了地理科学精神、还包括了学生们对地理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地理科学素养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地理科学精神,它指导着学生对地理科学认知的活动,同时也制约着活动的进行。地理科学精神包括理性精神、批判精神、求实精神、合作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地理科学态度则主要包括了三种成分:理智、情感和行为倾向,学生通过感受地理学家在研究探索中严谨的科学态度。从而培养自身勇于探索和创新、不迷信,敢于坚持真理、无惧困难与挫折的精神等。
地理科学素养的五个方面互相联系、相互制约。它们共同组成了地理科学素养。它又可以分为智力部分与非智力部分。智力部分包括地理科学知识与能力,而非智力部分则包括三部分:地理科学方法、地理科学品质、地理科学意识[2]。地理知识是建筑地理科学素养大楼的地基,它的质量决定着地理科学能力、方法、品质发展的高度。地理科学能力则是这栋大楼的核心部分,它将其他四方面相互连联系起来。地理科学方法、品质等都是地理科学素养的主要表现形式,指引着人们地理科学知识的学习、地理科学技能的培养的方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