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地域广阔,人口密集的国家,农村地区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相当大,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全国经济的整体状态具有不可轻忽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累积增长率分别为15655%和34138%,而相对于二、三产业的高增长率,第一产业,这里主要是指农业的总产值增幅仅为5728%。另外,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方面来看,根据2000年到2014年15年间的数据,我们得到下图:
各产业对GDP贡献率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比,尽管第一产业对全国GDP的贡献率比较稳定,但是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从2000年的4.2%到2014年的4.8%,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与我国的较高的农业从业人员数量相较而言,农业生产对GDP的贡献实在太低。
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了“三农”问题这一概念,会议强调只有解决好“三农”即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中国的经济发展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活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才能拥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得到进一步深化。在此后的中央工作中,“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也不断得到重视和强调。2012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提出了“城镇化”这一概念,“城镇化”建设其实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保持经济稳定高效发展,更快、更好地建设“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社会和谐的稳定器。因此,解决“三农”问题,并加速推进“城镇化”,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支持。在我国的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实践中,已经初步形成了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发展银行和农业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与非正规金融(民间借贷)并存的组织格局。但是,从整体上看,既有的农村金融体系仍然存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不足、贷款资金供求失衡、金融监管不到位等多方面的问题。对此,笔者认为只有加快我国金融改革进程,尤其是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服务水平,创新金融服务和产品,为农村地区经济主体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满足其资金需求,缓解农村地区的贷款资金供求失衡现象才能真正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水平,促进农村地区产业调整,并加速农村地区经济增长。
本文将从供给的角度分析探索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首先从相关的农村金融理论着手;进而介绍国外建立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的经验;接下来分析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体系的现状,并进行必要的实证研究;最后结合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结果对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体系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2 国内文献综述
2.3 文献总结
3 农村金融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3.1 农村金融含义与发展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报告》[23]对农村金融的含义做出了解释:农村金融在我国一般是指在县及县以下地区提供的存款、贷款、汇兑、保险、期货、证券等各种金融服务,包括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民间金融)。
除此之外,许多学者也对农村金融的定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总结起来:农村金融是与农村地区的货币资金流动相关的活动、关系和组织的整合体。其实,农村金融的实质是在农村金融的产生和发展改革的历史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金融复苏阶段(1978-198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