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事实并不是这样的,正因为大银行的垄断地位和体制二元化,让个体、私营企业生产、生活和经营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企业生产也因此得不到足够的资金支持,这些企业没有办法只能转向民间借贷,这就导致了民间借贷的大幅度增长。另一方面,民间的金融机构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人员素质低、程序混乱、人员工作能力差、信用保障也低、投机性很强,根本就无法正常有效的经营,一旦有任何的政策变动或者市场风险,就会导致破产。甚至有些地下钱庄、黑市什么的就是恶意的高利贷,企业的利益根本就无法的得到保障,一旦有一点导火索就会导致借贷市场的动荡。
三、借贷管制与监督不健全使民间借贷缺乏机制保障
我国的借贷体制很难管制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第一,根据国家统计局显示,2015年3月份,中国人民银行社会融资11816万亿元,数额如此巨大的资金监管需要的是庞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对监管机构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难免有无暇顾及的方面。同时,政府对民间借贷风险的监测和预警能力明显不高,无法实时的掌控风险的现状,不仅如此,政府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也不够,监管不到位的情况很是常见,漏网之鱼有很多,同时监管方式也有待改善,不可太死板,民间借贷是不同于其它的金融机构的,因此要根据它本身的特点,制定更加灵活的措施,进行更加有效的监管,比如说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就应当适当的放松要求、给小型借贷更多的发展机会,以促进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就业。在适当的情况下,金融监管部门要积极的与有关部门配合,加强监管能力,提高对非法民间借贷行为进行打击和取缔的力度,净化金融市场。第二,传统的民间借贷因为规模不大而且多为地下操作,人员复杂,三教九流的都有。此外,一些小型的民间借贷主要依靠的就是以亲缘、情缘等为纽带的“人情贷”,这些基本上都是没有实际担保物的,信用得不到保证。此外,民间借贷是处在合法与非法的交接点上,因为处在这种尴尬的灰色地带,大多数的民间借贷都是不愿意公开的,而政府又没有实行某种登记制度,来辅助管理,加强对借贷机构的约束和管制,因此借贷市场是非常的不稳定。第三,许多的银行由于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或者员工自身素质差等原因,导致一些银行出现内部违规操作的想象,破坏了银行的金融机制,同时,正是由于缺乏有效监管,使得许多的非正规金融机构大量出现,甚至在其中出现骗贷的情况,非法集资、诈骗和暴力催收的现象屡见不鲜,借贷市场动荡不安,危机随之而来。
四、宏观调控政策从宽松变为紧缩是民间借贷危机产生的前提
2008年由美国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难以估计的影响,国家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货币投放来促进投资,拉动消费,以抵御危机的蔓延。在2009的第一季度末,我国经济出现反弹,消费者物价指数从2010开始了上升趋势,并比上年全年平均上涨3.3% [7]。因此,为了应对物价上涨等问题,政府又开始施行紧缩的经济政策。
政府的经济政策对民间借贷市场产生很大影响。一方面,货币政策从2008年的宽松变为2010年的紧缩,就仅2010年这一年内央行就上调存款准备金率6次,这种骤松骤紧不稳定的货币调控政策,无意中已经成为了民间借贷危机产生的助手。在这种“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大环境下,银行利率降低,中小企业基本上可以说是能够从银行那儿借到钱的,在利益的驱动下,许多的企业只看见了自己眼前的好处,被表面的巨额利润所吸引,盲目的进行投资和扩大生产、经营的范围,并且启动一些新项目,随着工程的进行,不断的需要投入资金进行生产,但这时候货币政策却突然的收紧,银行利率上升,又出现了融资难的问题,缺少了后续资金的支持,后面的工程无法进行,这个工程就变成了一个烂摊子,资金无法抽出却又不能产生切实的效益,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没有办法,只能转向民间借贷,这也就间接的导致民间借贷的膨胀和利率的不断飙升,最终产生危机。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不断复苏,出现了物价上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现象,这些条件促生了一大批的低端制造业,这些企业规模小、门槛低,多为个体和私营企业,根本就不能从正规的金融机构贷到款,所以只能转为民间借贷,但是,门槛低也意着稳定性差,所以一旦经营不善就无法偿还贷款,从而导致民间借贷的动荡不安。国家是一个庞大的机器,当权者的任何一句话都有可能激起惊涛骇浪,使整个社会发生动荡。因为不稳定的经济政策,让企业不能看风向使舵,依据政策积极的调整自己的经营方向及前景发展。因此,如果是真的实施情况所需要,也要采取一些过渡性的施来保障社会的安定,比如当央行的货币政策从2008年的“宽松”变为2010年的“紧缩”的时候,可以先由“宽松”变为一个比较“稳健”的水平,紧接着再变成“紧缩”的政策,对于普通的企业来说是需要这个宝贵的过渡的阶段来喘口气,整理下思路,以便有更多的机会来寻找未来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