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吸引国民对体育运动的高度关注,激发了国民投身体育运动热情。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中国在体育事业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是运动员在赛场上摘金夺银,不断取得佳绩,不代表我国就是体育强国。根据国民体质监测的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在不断下降,肥胖率上升,70%左右的上班人群处于亚健康的状态,只有国民体质达标,才符合正真意义上的体育大国。
各地区应该积极推动体育事业的开展,2015年在淮安市政府的引领下,在体育事业上取得累累硕果,营造出了浓厚的体育健身氛围,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使市民的积极性受到极大的调动,大家纷纷投入到体育健身活动中[4]。
2 我国老年人体育锻炼的研究现状
我国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农村经济、教育、医疗、体育等方面发展缓慢,农村老年人文化水平较低,健身意识薄弱,主要表现为:存在封建迷行思想,认为人的一生是命中注定,一切都由命运安排;简单地将体力劳动等同于健身,把体育活动看成是年轻人参与的活动,与自己毫无关系;有的老年人甚至将体育锻炼视作不学无术,浪费时间。大多数的农村老年人不具备科学的体育价值观念和健身意识[5]。
随着国家对老年人健康重视程度的增加,学者们开始研究关于老年人健身问题。相关研究表明,坚持合理有效的三个月锻炼,身体形态发育、身体素质、心血管机能等方面均能有所改善[6]。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发现,我国社区体育健身活动还存在着下列问题:键身场所条件差、数量少;健身场所缺乏专职体育指导员;健康投资、体育消费相对滞后;健身活动项目不够丰富;缺乏合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社团自身的社会化建设滞后等[7]。
我国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的同时,老龄化进程的速度也在明显加快。与发达国家对比,我国面临着比世界许多国家更加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计划生育的实施,加重了家庭赡养父母的压力,出现了一对夫妻要赡养4位老人的状况,养老问题渐渐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
在生理健康方面,年轻时可以做的事,现在却力不从心,容易产生心理落差,因身体老化产生的问题,阻碍了老年人安享晚年的心愿。身体形态和机能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退化,包括听觉、视觉、神经系统、骨骼、肌肉等[8]。
在心理健康方面,世界卫生组织在其成立时,向世界发出有关健康认识中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的虚弱现象,而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9]。”体育锻炼使老年人兴趣爱好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心情变得更加的舒畅[10]。这很好地解决了老年人晚年经常出现的失落、孤独、焦虑等一些情绪问题。老年人在健身的过程中,可以加强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结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使他们产生一种团体归属感;还可以获得一些体育和健康方面的常识,这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生活质量,有利于培养他们健康生活的意识[11]。体育健身加上先进的医疗卫生条件以及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提高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生活质量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献综述
日本老年人参与锻炼人数多,社区综合性体育俱乐部是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家庭支持率较高,特别是退休男性,家人支持他们参与体育活动。在组织体育活动宣传、指导、协助等方面的社会支持还不够[12]。德国在开展老年体育工作和开发设计老年体育活动时,往往要依据“全身性理论”、“激发理论”、“年龄竞争模型”、“决策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13]。通过具有针对性的计划对体育理念进行宣传,让老年群体在这些活动中发现自我,产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根据美国体育运动理事会(PAC)2014年5月推出的《美国体育参与报告》指出,2013年,缺乏运动率出现最大降幅的当属55岁及以上人群。缺乏运动率,指不参与任何体育运动的人口占总人口(6岁及以上)的比率[14],说明在美国,年纪较长人群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在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