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 考 文 献
[1]祝建华。从“s 曲线”理论看华语电视的发展、竞争与生存。华语电视国际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广州:花城出版社,1997:8
[2]杨伯溆。电子媒体的扩散与应用[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52
[3]金兼斌。互联网在中国大陆的扩散[M]。中华传播学会年会,香港:香港浸会大学出版社,2001:104
[4]祝建华、何舟。互联网在中国的扩散现状与前景:2000年京、穗、港比较研究[J]。新闻大学,2002。(09):3
[5]周裕琼。手机短信的采纳与使用——深港两地大学生之比较研究[J]。中国传媒报告,2003。(06):2
[6]金兼斌。我国城市家庭的上网意向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232
[7]祝建华。不同渠道——不同选择的竞争机制:新媒体权衡需求理论[J]。中国传媒报告,2004。(02):4
[8][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商务出版社 2000:179
[9]祝建华。网际互动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分析[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5):5
[10]廖巧玲。大众媒介与儿童个体社会化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29
[11]李远煦。电视媒介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7:34
[1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80 -181
[13] [英]麦奎尔,刘燕南等译。受众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89
[14] 陈皓钰网络新词 “奇葩” 词义的泛化 [J]。语文月刊,2013。(11):94
[15] 黄汉平。拉康与后现代文化批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31
[16] 张海燕。论萨特的自由选择观及其现代启迪 [D]。河北师范大学, 20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