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研究综述人们对动机的研究较早(John L.Crompton,Stacey L.Mc Kay,1997)[ ]。目前,在旅游行为研究领域,对旅游动机的研究非常多,也有很多经典的理论。人们出游通常是出于某种动机,如愉悦、求知、求新求奇等,但现象背后的机理学者们却没有形成统一、系统的认识。有的学者们试图用科学的理论和各种理论模型对旅游的现象进行解释,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模型、Iso-Ahola模型、Cromptom “打破常规”模型。而后续学者们则试图通过各种实证研究方法,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与修正。早期的学者 Nesbit(1973)[ ]对根据动机对旅游市场进行了细分,将其分为个人商务旅游、探亲访友、政府或企业商务旅游、观光旅游四类;Crompton (1979)[ ]的研究以居住在德州大学卡城分校附近的 39 位受访者为样本,从旅游动机的推力与拉力两方面对Iso -Ahola 模型进行了验证 ;Hyounggon Kim 等 (2006)对事件旅游动机进行了分析,认为事件旅游中人们的动机受到社会交际、与家庭成员进行交往、旅游目的地吸引力,节事活动所产生的吸引力、对日常生活的逃逸等因素的影响;Tze-Jen Pan(2012)[ ]、对台湾学生志愿者参加海外旅游的动机进行了研究;Songee Kim 等(2013)[ ]则选取了韩国 161 个家庭进行了调查分析,分析有残疾儿童的家庭的旅游动机。在对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后发现,学者们认为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具有多维性,并对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旅游者展开实证研究,但对于大学生的旅游动机的研究却相对薄弱。41860
国内研究综述
我国学者在旅游动机上的研究滞后于国外学者,研究更多的表现为零散的研究成果,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但对大学生的旅游动机,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岳祚茀(1987)[ ]是我国最早对旅游动机进行研究的学者之一,在他看来旅游动机产生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主体的旅游需要,符合主体需要的旅游对象主体对旅游对象的知觉,而变化生活方式及探索求知是最为常见的两种旅游动机;张卫红(1999)的实证研究表明,精神放松在所有的动机中居首,这反映了放松仍是人们最主要的旅游动机[ ];杨瑞,白凯,蔡平(2007)[ ]对西安大学生的旅游动机进行研究,并将其分为从众与购物型动机、缓压与归属型动机、娱乐与情感型动机、实践与访友型动机、交友与追星型动机和探险与猎奇型动机;张金玲(2008)[ ]分析了浙江与云南部分高校的大学生旅游动机,并将其动机分为放松恢复身心、审美、求知、求异、完善自我、情感、冒险刺激、其它等共计八类;赵东喜,刘永涓,黄云英(2010)[ ]将大学生旅游动机分为交往、刺激、学习、声望、放松五个维度;周文斌,钟琦(2012)[ ]在对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部分学生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分析西部贫困地区高校学生的旅游动机,并探讨影响贫困地区大学生旅游行为的因素。论文网
综述小结从研究文献来看,国内外的学者在研究旅游动机时,更多的是偏向于对旅游动机进行分类,研究对象面向整个旅游群体,针对某一特定旅游消费群体的旅游动机研究较少。虽然我国的一些学者有对大学生旅游动机进行研究,但是对于更为细分的大学生毕业旅行动机的研究较少。本文针对大学生毕业旅行动机进行调查研究,在借鉴国内外学者旅游动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毕业旅行动机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大学生毕业旅行市场的开发建议。
参考文献
[ ] 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4,49-51.
[ ] John L. Crompton, Stacey L. McKay. Motives of visitors attending festival event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J].1997,(2):425-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