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综上对檄概念解释的分析,可以看出: 檄的涵义十分丰富,并不断发展演化。它从最初作为木的本义“无枝之木”,逐步发展为“军书”、“晓谕百姓之书”,成为一种文体。从思想内容和写作目的的角度分析,“檄”主要是指古代统治者或战争中某一方战前用来征召、晓谕或声讨的文书,即通过宣扬己方的善德和正义性,揭露陈述对方的罪恶,达到抢占舆论先机、实施政治攻心、凝聚军心士气效果的一类军事文书。这是狭义的檄,广义的檄则不仅可以对外声讨敌人,还可以对内征召、晓谕臣民、辟吏、檄迎、报答等。
    檄文对后世产生的最大的影响是让师出有名的观念深入人心。1950 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了朝鲜战争,并迅速把战火燃烧到三八线以北,试图以朝鲜为跳板侵略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危机关头,中央毅然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但是在入朝参战的部队名字上颇费了一番心思:中央关于抗美援朝的决策形成后,和周恩来曾研究过以什么名义出兵的问题,并初步拟定了“支援军”的名义,同时征求一部分民主人士的意见。民盟主席黄炎培认为用“支援军”名义出兵不合适。经过深思熟虑最终改名为“志愿军”。“志愿”与“支援”虽仅一字之差。但是却将这次军事行动的性质由官方转为民间,堪称神来之笔。2003年美国对伊拉克的全面军事打击的名义是“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主义”。由此可见,不兴无名之师的观念古往今来都是深入人心的。但是,人们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发现檄文的精彩程度与战争最后的胜负没有必然的联系。如陈琳为袁绍作檄讨伐曹操,官渡之战却以曹操的大胜作为最后结局。骆宾王的《讨武曌檄》虽然写得惊世骇俗,但徐敬业的义军却一击即溃。就连吴三桂为了一己私欲煽动三藩之乱之前居然也煞有其事地炮制出一篇《奉思宗三太子讨清檄》,这样的檄文只能成为历史的笑柄。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檄文终于趋于式微并且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1. 上一篇:宫崎骏动画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2. 下一篇:大学生考公务员热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1. 《变形计》真人秀节目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2. 《水浒传》中血腥暴力研...

  3.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文献综述

  4. 加西莫多与《弗兰肯斯坦...

  5. 《茶馆》王利发悲剧文献综述

  6. 《三国演义》中姜维形象文献综述

  7. 《莎乐美》唯美主义思想文献综述

  8. 江苏省某高中学生体质现状的调查研究

  9. 高警觉工作人群的元情绪...

  10. 现代简约美式风格在室内家装中的运用

  11. 巴金《激流三部曲》高觉新的悲剧命运

  12. C++最短路径算法研究和程序设计

  13.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14. 浅析中国古代宗法制度

  15. 中国传统元素在游戏角色...

  16. NFC协议物理层的软件实现+文献综述

  17. g-C3N4光催化剂的制备和光催化性能研究

  

About

优尔论文网手机版...

主页:http://www.youerw.com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