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经营模式是国际上的一个研究热点,国外专家对这种模式的探讨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了。1968 年,Oxenfeldt 与 Kelly 发表了《成功的特许体系最终会成为完全连锁的所有体系吗》一文,引起了众人的关注,而且这篇文章开创了连锁经营模式研究的先河。文章围绕企业资源的使用效率以及企业的生命周期来研究连锁企业组织形式的演变。他们认为之所以企业要开展连锁加盟的模式,目的就是为了获取稀缺的资源,并且企业偏好直营连锁的模式,因为这样可以给企业带来更高的报酬。而Rubin(1978)认为连锁加盟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资源,而是为了解决代理问题。Rubin认为直营分店经理人有可能会出现懈怠的情况,这就要求要有完善的监督体系,而在部分监督所需成本较高的地区,就需要利用连锁加盟的模式来达到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目的,为加盟者创造源源不断的工作动力,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解决对策。51030
菲利普•科特勒(1997)指出:“比起独立商店来说,公司连锁店具有很大的优势。因为公司连锁店的规模比较大,所以可以大量的购入产品,从而利用购买数量大能够有折扣优惠和平均运输费用低的优势达到降低成本的效果。连锁企业可以通过聘请专业人才,在预测商品的销售状况、控制产品的存货、制定合理的商品价格和对产品进行促销等方面实行科学适用的管理措施。连锁企业能够把批发商的工作和零售商的工作结合起来,省去了很多中间步骤,而独立商贩需要与众多的批发商接触交流,然后才能进行交易。连锁企业的一则广告就能够使所有分店都受益,而做广告的费用也可以大家一起出,这样在企业促销上就能省下许多的费用。有很多连锁企业都对旗下的分店给出相当程度的自由,无论是在营销策略上或者是销售价格上都享有一定的自主权,从而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客户的消费偏好来应对激烈的竞争局面。”
近年来,国内的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做了大量的研究。在改革开发以后论文网,随着发展连锁经营模式渐渐成为商贸流通的主要经营方式,这也为国内学者研究连锁经营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针对农村地区制约连锁经营发展的因素,吴俊(2008)提出连锁经营本质上其实是把工业化大生产的原理用到了现代流通业,但事实上我国农村地区的生产方式大体上还局限于小生产。农村地区的生产方式与商业组织形式的不对称加上农村居民传统的生活习惯和较低的生活水平等因素,是使得连锁经营在农村地区发展缓慢以及不平衡的主要原因。钟娜娜(2016)认为农村居民的收入以及落后的交通依旧是阻碍农村连锁经营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在农村地区缺乏优秀的管理人员,商店的营销理念较为落后,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客户需求。
针对发展连锁经营的对策,张立俊(2013)从三个方面对连锁经营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连锁经营存在人力资源、资金和物流配送三个方面的问题,并且有针对性的给出了解决办法。高阳(2010)提出要仔细分析当地市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准确的定位;要加强企业的自身的管理监督,完善规章制度;同时政府部门也应当积极发挥引导作用,促进连锁经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鲍宏礼,管竹笋.我国农村零售商业连锁经营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5.19(5)
[2]刘文杰.我国农村发展连锁经营的必要性和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6
[3]严小平.着力提高农民收入,加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