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文献在西方节日刚刚在中国广泛传播的 20 世纪 90 年,国内大学生确实有过度崇 尚西方节日的趋势。这其中有许多原因,孔海萍认为“中国的对外开放以及全球 化的趋势给西方节日在中国的流行提供了契机;很多西方节日在表现方式上相比 中国传统节日更加符合青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 缺陷;商业炒作和媒体炒作;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缺乏认同1。”史倩和欧安欣 在 2013 年发表的《关于高校大学生节日观现状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大学校园内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热情逐渐减退,相反,对西方洋节热情日益高涨,文章还分①孔海萍,当前我国大学生过西方节日的调查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74692
析了大学生喜欢过洋节的原因有:一是从众心理;二是“崇洋媚外”心理;三是西 方节日有利于青年情感的沟通;四是过节方式多样化,符合年轻人心理特征2。
进入新世纪过度崇尚西方节日的现象开始出现了减缓。张祖群认为,对大学 生而言,我国节日文化的教育和传承情况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糟糕,但是有一 定问题存在,通过他的调查发现,大学生群体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还是比较高 的;西方节日虽在我国大学生中有着普遍高的认知和参与程度,但是未与传统节 日文化产生冲突,西方节日给大学生带来了新的活力体验,它的存在并没有取代 传统节日,相反更应是与传统节日相辅相成3。
在对此类课题的研究当中,还有不少研究者提出了减少大学生过度追捧西方 节日的措施。薛晓萍指出,对中国人过西方节日我们应该感到的是中西方文化交 流加快的脚步,任何迟钝、滞后都是思想政治工作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表现,对 中国人过西方节日不必大惊小怪,但也不能等闲视之,要用中国特色的文化加以 创新、改造,为我所用,丰富节日文化内涵,形成中国自己的“母亲节”、“情人 节”、“狂欢节”……4孔海萍认为学校及教育工作者应该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 法分析问题;论文网大力宣传中国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与文化;要创新传统节日 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政府应加强对传统节日文 化遗产保护,保护传统节日所传承的物质文明5。
(二)国外文献
在西方节日的来源之所,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文化变迁的相关理论。西方节日 传入中国与中国文化特别是节日文化和青年文化发生文化碰撞而导致双方原有 文化形式的改变这是一个“涵化”的过程。
涵化是文化变迁理论中的重要概念,赫斯科维茨在《涵化—文化接触的研究》
(1938)一书中提出对涵化所下的定义:“有个别分子所组成而具有不同文化的 群体,发生持续的文化接触,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的变化现象。”这一 定义也引起一些人提出疑问,但它毕竟将文化接触与文化变迁的其他形式区分出 来了,也就是说,涵化指不同民族接触引起原有文化的变迁,涵化研究是研究不 同民族的接触而产生的文化变迁过程及其结果的6。
②史倩,欧安欣,关于高校大学生节日观现状的调查研究[J],山东菏泽,菏泽学院学报(科技信息版),
2013 年 13 期
③张祖群,在全球化进程中融合:基于高校大学生洋节与中华传统节日的对比[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14
④薛晓萍,从中国人过西方节日谈中西文化交流[J],河北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社会zhuyi学院学报,2001,07
⑤孔海萍,当前我国大学生过西方节日的调查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