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西游记》在东南亚传播已有数百年历史。该书传播范围广,民众接受程度深,对中国和东南亚两地的民族文化交流有着积极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游记》在东南亚有了新的传播途径,带来了新的传播效果,具有了新的传播意义。作为一个典型文化传播的例子,《西游记》带给我们更多关于文化传播的启示。90570
毕业论文关键词:《西游记》;东南亚;传播;启示
Abstract: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Journey to the West" in Southeast Asia has been the spread of hundreds of years of history。 The book spread a wide range of people to accept the deep,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the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have a positive imp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Journey to the West" in Southeast Asia has a new way of transmission, bringing a new communication effect, with a new sense of communication。 As an example of a typical cultural communication, "Journey to the West"brings us more about cultural revelation。
Key words: Journey to the West;Southeast Asia;communication; enlightenment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或隔海相望,抑或山水相连。自古以来,两地人民就共同在亚洲这片热土上劳动、生息、繁衍。地缘关系把二者紧密相连,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东南亚国家,随处都可以看到双方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往来、交融的烙印,至今流传着三宝太监下西洋、浡泥国王访华、第一次亚非会议等为人熟知的历史美谈。在两地和谐的交流氛围中,彼此的文化传播频繁。就中国对东南亚的文化传播而言,泰国曼谷吞舞里国家图书馆所藏的中国古籍线装本目录(小说部分)显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在明清时期已较为广泛地传入东南亚诸国。而《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部杰出作品,也是在此时进入东南亚民众的视野。但长期以来,《西游记》在该地区传播过程中,存在形式比较单一、接受程度较浅等问题。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和文化交流深化,这些问题正逐步得以解决。《西游记》在东南亚的传播——这一典型的文化交流案例,也将为今后两地文化合作与发展带来宝贵的启示。
一、历史上《西游记》在东南亚的传播
(一)历史上的移民源G于J优L尔V论N文M网WwW.youeRw.com 原文+QQ75201`8766
《西游记》成书于明代中后期,最早经何种途径传入东南亚,今天已经难以得到准确结论。但研究中国—东南亚关系史和交流史就会发现 ,“西游记”故事早在明清时期就已流传到东南亚地区。两地海上交通贸易的发展以及社会动乱、天灾人祸等因素,导致长期以来中国大陆的人民不断地向东南亚地区移民,又称 “下南洋”。
东南亚史和移民史研究者宋哲美在《马来西亚华人史》一书中有过清晰表述:“明代既以马六甲为对南洋贸易之中心,故中国商船均汇集港内。其时,马六甲华人大多来自粤赣诸省,往来种做,习俗同中国,住所悉仿中国式 ,俨然若外洋中国的街市。”[1](P51)可见明朝时,东南亚地区已经形成颇具规模的完整成熟的华人聚落。满清入关追剿各地反抗势力的过程中,大批明朝遗民和残余反抗势力,或为躲避兵祸或拒绝与新政权合作而纷纷逃入东南亚地区并定居,成为一代移民。清代陈伦炯所著《海国闻见录》即有对此现象的记载:“满清定鼎后,华人多相率逃亡锡兰、婆罗洲、旁加剌等处。”[2] ](P27)满清当局亦禁止移民返国,“经查,徐有宽等九十七人,虽系粤、闽、赣等省民,然住居该国各有支属,已历数代,与番人杂处,实难迫令迁返。”[3](P397)现代种种研究表明,最迟在明清时期,东南亚地区就已经有较大规模的华人移民群体和聚落。根据德国耶稣会神父郭士立的观察,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籍民多由广东省东北的潮汕地区移来。大多数均系从事农业的人;至于客家人多半是工匠。来自福建同安县的移民很少,他们大多数以行船或者做小生意为生。海南岛人主要是小贩或渔民。”[4]由上述资料可知,为躲避战乱、追求更好生活,中国沿海居民飘洋过海来到东南亚各国谋生,在“下南洋”的流民浪潮中,福建、广东人占据大多数,这批移民绝大多数的身份背景是位于社会下层的贩夫走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