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例如:(1)有一种葡萄叫“赛美容”。 “葡萄” 、 “赛美容”均为具体事物名词,且“赛美容”是“一种葡萄”的指称,是“葡萄”的类属成员。这是“有一种A叫 B”构式的基本用法,学界称为语法构式, 即 B 与“一种 A”之间的指称关系和种属关系能从句式中直接推导,语义关联度强。 近年来,不同于基本用法的“有一种 A叫 B”结构大量涌现,尤为报刊杂志及网络媒体中。例如:(2)有一种父爱叫牵挂。 (中国日报)。例如(3)有一种突击检查叫“与当地共同研究” 。 (新华网)。例(2)中“父爱”不是“牵挂”的上位概念。例(3)中“突击检查”、“与当地共同研究”均不是具体事物名词,却能用“一种”对其修饰。由此看出,在构式发展中,A、B 所属语义范畴、A与 B 的语义关系大为突破,在语义理解上与原语法结构有明显差异。前人将其称为修辞构式,指的是 B 与“一种 A ”之间的指称关系从其表层形式或构成成分上无法直接成立,其句式含义的不可推导性没有在构式中语法化。 已有研究着重探讨了“有一种 A叫B”修辞构式。并对其语表形式、语义功能、语用价值、演变原因等多个层面进行考察,成果丰富。 殷琦(2012)在大量的语料统计下,总结描写了“有一种 A叫B”构式的语表形式,在语义功能上,分类描写了 A、B 的语义特征,抽象名词表情感态度或心理活动(+抽象)、动词性词语表现思想情感的某种状态(—动作+状态)、性质形容词表与外界联系而赋予的结果状态的属性特征(+性质+评价);A、B 间的语义关系有原因-结果、事物属性与事物、相反相成、比况关系等;分析了认知心理基础为因果联想、相关联想、逆反联想、相似联想;探讨了构式语用价值有赋值功能、语篇功能、标题功能和情感表达。 陈文博(2012)探究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的接口,描写了修辞构式 A、B词性的拓展,语义关系上 A、 B在构式压制下演变为包含关系,重新认知后等同。其认知机制为转喻(同一概念范畴内的相邻关系进行认知,分因果关系、方式-结果关系)、隐喻(对客观事物进行重新分类)、特定场景中的重新认知(在一定社会背景和认知场景中对概念的重新解读和发现) ,还解释构式认知基础和演变动因:复杂现象下的知识重组,B归属的范畴变化了产生新的理解,与人们当下社会观念一致,既挖掘语言在语法上的可能性,又具有褒贬的语义功能,直指事件本质,修辞构式由此形成。 吉益民(2011)从模因论理论出发,重点探讨了修辞构式演变原因。认为非范畴化与话题化、预设机制与语义溢出、设疑功能和语境分布起主要作用,还解析了几类难以从表层认知语义关系的该构式。 雷卿、王婧(2014)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探讨构式的演变机制,运用“语言用例事件”阐释句式的“意识涌现”机制。认为事件感知主体依赖于“事件”所构拟的“有一种 A 叫 B” ,表达的是事件自身的属性,并将涌现出的事物选用格式固化下来。 另外还有高再兰(2007)从暗喻角度分析修辞构式的原因以及吴克炎(2008)对其观点的反驳,肖青青(2012)对构式流变用法(即修辞构式)的语表、语里、语用作出描述,邓双军(2014) 、温锁林(2012)都有对构式进行探讨。这些研究都为“有一种A叫 B”构式的分析提供了广泛的思路,有重要启示意义。
    1.3前人研究存在的问题 前人对“有一种A 叫B”的修辞构式的分类方式:或为语表形式分句连环 A、B 同异的情况(肖青青、吉益民),或为单纯描写 A、B 的构式构成与语义特征,或为从A、B的语义关系对其构式进行分类(殷琦、高再兰),这种分类依据限于表层描写,殷琦据B的词性给构式分类有一定理据,但不曾探究为什么 B 词性不同时,B对A的功能、整个构式的表义均发生变化。并且在没有大量语料统计与清晰标准下的分类解释力欠佳,且此构式在网络中大量使用,少量语料规范化问题有待商榷。 以往的研究只描述了语法构式和修辞构式特征的不同,体现在 A、B 语义范畴的突破及“种属”、“指称”关系的变化,对于 A与B之间语义关系的变化和整个构式使用方式的改变是怎么形成的这一问题,前人主要从外部认知的角度探析其演变的原因,认为隐喻、转喻起到关键作用,如(陈文博,2012),还有模因论(吉益民 2010)、句式的“意识涌现机制”(雷卿、王婧,2014)等等,未探析语言内部机制对构式演变的可能性的回答,即为什么某些使用环境、条件变化,仍选用此构式,构式的不可推导性其内在存在理据是什么?  1.4研究意义 “有一种 A叫B”构式因为其高度的概括性与语义认知难度大而使语句意蕴深远,能吸引读者并引发深入思考,从而常被用在新闻标题和散文中。本文对“有一种A叫 B”构式,尤为其新兴用法的特点、分类及形成原因进行考察,将深化我们对该构式的理解,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有一定借鉴意义。同时,在构式语法的框架下的这一具体构式的考察也将丰富构式理论研究内容。 在应用层面,该构式的新兴用法衍生力极强且语料量巨大,在报刊新闻及网络短文中屡见不鲜,而因对其形成机制缺乏和使用条件缺乏一定标准,所以在语料理解上有时会产生不必要的误解。所以,此研究将为进一步该构式的规范使用提供一定依据。
  1. 上一篇:先秦汉语中常见否定副词使用研究
  2. 下一篇:古龙与梁羽生小说的计量风格研究
  1. 王国维“境界说”研究

  2. 汉字“一”的研析

  3. 《诗经》“四始”浅论

  4. 留学生学习副词“总”“...

  5. 留学生学习副词“就”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

  6. 论《红楼梦》中平儿对“...

  7. 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量词“个”的偏误分析

  8. 高警觉工作人群的元情绪...

  9. 巴金《激流三部曲》高觉新的悲剧命运

  10. g-C3N4光催化剂的制备和光催化性能研究

  11. 浅析中国古代宗法制度

  12. 现代简约美式风格在室内家装中的运用

  13. C++最短路径算法研究和程序设计

  14. NFC协议物理层的软件实现+文献综述

  15. 中国传统元素在游戏角色...

  16. 江苏省某高中学生体质现状的调查研究

  17.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About

优尔论文网手机版...

主页:http://www.youerw.com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