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品《神释》中,作者借用“神”的口吻来达到抒写生命感怀的目的,陶渊明在这里把前两首的主题都否定了,诗人提问:世界是什么样的结构呢?文中“神”的建议就是:不用多想,不喜乐不惧怕,要用纵浪大化的态度来达到完整的生命意义形态,从诗句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在对待生命形态的一种自在与安详。罗大经曾经在《鹤林玉露》中评价此诗,他认为此诗没有用死生福祸的方式来变更我们的心思行动,告诉我们要用自然达观的态度来对待生命、对待生死问题时不要存在恐惧和忧虑。我们阅读作品《神释》,体会到的不仅仅是一种释“自然”的心态,更是陶渊明对生命存在哲学意义的一种独特选择。
清代学者钟秀认为此三组诗深刻的体现出了陶渊明顺其自然、超然物外、委任顺化的旨趣。“纵浪大化”也就是返归自然的意思,使个体与天地达到融为一体的目的。钟秀在其作品《陶靖节纪事诗品》中认为陶靖节生活在人世间,没有奔波劳逸忧畏人间的一切的意识形态,在这三首诗中有着深刻的体现。袁行霈先生也认为在此诗中陶渊明能把个人的福祸成败和生死荣辱置之度外,超然自我达到无我的境界。
陶渊明用超越自我的手段达到了无我的达观。他否定立善求名的功利人生,他用“纵浪大化”的智慧来化解因人生的短暂而带来的忧愁苦恼,这一点和《庄子•大宗师》中不以生为喜、不以死为恶、视生死变化为一的观点一样,他在生命价值取向上也与庄子的价值取向相近。在此三组诗中,我们能读出诗人要求顺化自然变化,保持一颗淳朴宁静的心思、顺其自然回到我们该去地方的淡泊心境。在陶渊明的思想意识形态中,他由厌恶官场到皈依自然、摒弃功名到甘于淡泊,是其隐士生活的体现。陶渊明追求个性独立,不会因为厌恶的事情而去违背自己的天性,他安贫乐道、任真洒脱。
在陶诗的思想内容上:陶渊明蔑视富贵、不愿同流合污的气节给后世一些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做出了榜样,比如其赠答诗作品《赠羊长史并序》中,为我们塑造出来的就是一个不愿同流合污的隐士形象。
(三)对待生死命运的旷世情怀
陶渊明赠答诗对岁月流逝、人生易老方面的感触也较为深刻,他的赠答诗中流露出来的对时空与人生生命意义的哲学思考,以其赠答诗作品《岁暮和张常侍》和《挽歌诗三首》为例作如下分析。《岁暮和张常侍》此诗从一个“暮”字入笔,我们可以看出文章的感情基调是孤独凄苦的。诗人说明天不是今天,年岁已老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可以看出诗人慨叹时光易逝、青春不再,体现出了作者对时事对岁时之暮的幽怨;诗人说自己容颜不再、白发已经增多,可以体会到作者对自己已经步入已暮之年的幽怨。岁月无痕流年似水,诗人感慨自己由壮年而至暮年,由黑发而至白发,行将就木,岁月的流逝引起他对生命终结的焦虑,此句既叹流年流逝的迅速,又叹自己将要接近死亡;诗人说人生本来就不是长久的,更何况忧愁苦恼缠绕着,都要死亡老去的,体现出了诗人对人生易逝的感怀;从结尾时的诗句“抚己有深怀,履运增慨然”可以看出作者对晋室之暮的幽怨,全诗结尾是本文的升华,体现出诗人关心国家的时事和政局,能做到把自己的人生命运与国家命运的有机结合。
《挽歌诗三首》是诗人在想象自己死后的情景与心情进行创作的诗组,诗人发挥想象空间。作者先想象自己已经死亡,有意让自己去体验去经历自己的死亡,这一点可谓别具一格,具有新意。在作品其一中,袁行霈先生认为此诗很深刻的展现了作者潇洒超脱的气度。诗人说有生就会有死,过早的死亡并不是因为命运的仓促,这一点体现出了诗人对生死命运的旷世情怀。诗人在文中说在人世间时饮酒不能得到满足是很遗憾的,这一点体现出了诗人在死后仍对美酒爱不释手。从这三组诗中,我们发现全文流露出的并不是诗人对死亡的恐惧而是一种对生命发自肺腑的眷恋之情。陶渊明的这三首挽歌写于其逝世前的九月。陶渊明的这三首诗以“死者”的身份去体验死亡,戴建业认为“这在我国文学史上可谓绝无仅有。三诗虽然出之以自在旷达之语,但是仍掩不住凄怆悲凉之情。”[2]
- 上一篇:词义的模糊性研究+文献综述
- 下一篇:论《陈涉世家》的思想性+文献综述
-
-
-
-
-
-
-
浅析中国古代宗法制度
现代简约美式风格在室内家装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元素在游戏角色...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巴金《激流三部曲》高觉新的悲剧命运
高警觉工作人群的元情绪...
g-C3N4光催化剂的制备和光催化性能研究
江苏省某高中学生体质现状的调查研究
NFC协议物理层的软件实现+文献综述
C++最短路径算法研究和程序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