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诚斋体”诗歌风格研究大放异彩的同时,围绕着以《诚斋集》和《诚斋诗话》为探索中心的创作理论研究更是百家争鸣:1、胡明指出杨万里的“活法”是妙悟和心胸透脱的结果,是他参透了江西“活法”,从而杀出江西诗派的“重围”,得出大自在的“活法”(《杨万里散论》,《文学评论》1986年第六期);2、李军亦认为冲破江西藩篱,力求创新,正是杨万里“活法”的精髓与核心(《诚斋诗“活法”探析》,《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3、王星琦则认为杨万里的作诗实践和吕本中的“活法”理论不谋而合,并未跳脱藩篱之外,这是时代发展的新方向,也是“诚斋体”的特色,并指出其实质是对诗坛凝固、僵化风气的“拨乱反正”(《诚斋体与“活法”诗论》,源`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年第三期);4、 戴武军认为杨万里的诗歌理论既表明了他做诗的美学趣旨,又是“诚斋体”形成的理论宣言,并就“透脱说”、“灵感说”、“滋说”三方面详细论述了他的诗学主张(《杨万里的诗论特色》,《山东师大学报》1990年第三期);5、刘火根、彭月萍二人则进一步对“透脱”进行深入阐释(《杨万里“透脱”说浅论》,《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8月第四期);6、李春青认为,杨万里到严沧浪的诗学演变过程,使人的感性对理性的反抗或趣人格对道德人格的反抗最终走向胜利,对杨万里诗学理论价值给予了客观的评价(《从杨万里到严沧浪——论诗学对宋学精神之拒斥与背离》,《求索》2001年第一期)……尽管研究的新内容层出不穷,但基本仍然只是对钱钟书、周汝昌等人观点的拓展和延伸,并未有所超越,这就要求我们发散思维,不拘泥于前人成果,深入而广泛地进行探索。
杨万里的诗源出自然,他的作品富有变化,既有翻江倒海、逐日追星般冲口而出的鸿篇巨制;也有溪桥梅雪,情意绵长恰似信手拈来的状物写景抒情小诗。他诙谐幽默的性格、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铸就了他明快泼优尔,鲜活灵动,幽默风趣,通俗平易,独创新颖,富于生活气息并具有极强艺术感染力的诗风。也就是这样一个天真烂漫,不按常理出牌的老爷子,凭借其“诚斋体”在整个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么杨万里当年究竟是如何果敢地寻求变革呢?促成他诗风变化的原因又有哪些呢?他的诗歌究竟有哪些令人着魔的魅力?他对于自己“诚斋体”的创作理论又有着怎样的想法和坚持呢?请跟随笔者的脚步,一起探索这位真实自然的“老顽童” 。
二、杨万里“诚斋体”诗歌风格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分析源`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一)形成原因:
1、源流中藏有暗涌。众所周知,南宋王朝的中兴带动着诗歌的中兴,宋诗的中兴的一大特点正是宋调的转型,在这样一场声势浩大的流变中起了关键作用的正是杨万里,而这个作用的对象则是江西诗派。在杨万里风格转变的艰难过程中,江西诗派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早期杨万里诗歌风格绝大部分都与江西体相近,甚至可以说,在早期,杨万里就是江西诗派的人。早在南渡前后,以吕本中、韩驹、曾几、徐俯等人为首的江西诗派内部诗人群体就已经开始了对宋调的变革,吕本中首倡“活法”,徐俯提出“中的”说,韩驹的“遍参”法——这些论调与主张正反映了南渡前后江西派诗人对于诗坛陈腐风气的清醒认识,他们积极地在诗歌创作理论及风格上进行了一些新颖的尝试,但仍然像是刚刚摆脱了裹脚布的老太婆一般,畏畏缩缩,磕磕绊绊,最终流于形式,甚至仍然受黄、陈等宋诗大家的影响而无法摆脱其固有风格。而正在遍参百家的杨万里敏锐地察觉到了江西诗派当中的这股暗涌,也毫不犹豫地吸收了他们的理论,并用更为极端的方式表达了出来,即不再叙述创作技巧、法则,不在应循守旧,而是跳出“法”之外,信笔成章,浑然天成。在《答建康府大军库监门徐达书》中,杨万里这样写道:“我初无意于作是诗,而是物是事适然触乎我,我之意亦适然感乎是物是事,触先焉,感遂焉,而是事出焉,我何与哉!天也,斯之谓兴。”这恰好就是从“句法”、“活法”到“无法”的演变过程,最终也造就了“诚斋体”诗歌“活、新、趣、快、灵、俗”的特点。至于“中的”、“遍参”两说则更加为杨万里所践行,在他的诗歌中多有体现,不予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