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水路交通便利,通商交流借鉴
在苏州市的西南部地区,为何只有东山镇的方言与苏州城区方言,甚至与周围其他乡镇的方言差异较大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东山方言的特殊性与其经济作物和与外界的通商这两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经济因素是东山方言有异于苏州城区方言的第二个原因。东山镇位于太湖东首,地理位置极佳,在陆路交通不便的年代,可谓占尽水路交通的优势,到吴江,上海,无锡,浙江嘉兴,湖州等地十分方便,到苏州城区反而显得路途遥远而不便利。加上此地物产极为丰富,与周围乡镇仅靠稻田谋生不同,该地除了有名茶碧螺春,更有银杏、琵琶、杨梅等名目繁多的花果,所以与外界通商十分频繁。商贸交易不仅带来了货币的流通,人口的流动,也带来了语言的融合借鉴,这也使得东山方言中融入了很多与其通商地区的方言中的词汇,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如今东山方言不同于城区方言的局面。
(三)历史人口迁入,通婚交流融合
《吴县方言志》中指出:“人们都说东、西两山的话很“硬”,跟吴侬软语距离太大。”[3](p1)为什么东山话听起来会很硬呢?这跟人口的迁徙有很大关系。人口的迁徙一直是影响方言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东山镇的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重大的人口迁入。宋朝靖康之变后,南宋小朝廷往江苏逃亡,物阜民安的东山镇就成了一些达官贵人的避难场所。再加上太湖的地理位置构成天然屏障,部队就在东山镇一带的太湖里与辽政权进行抗争。这就使得东山方言受到了来自杭州的中原官话的影响。后来金兵战胜后就留了部分军队驻扎在东山,开始在东山繁衍生息。虽然经过了几百年的通婚与融合早已融为一体,但是至今东山镇的潦(音同“辽”)里村一带剽悍的民风以及东山话中的”硬口音“依旧可以见证这段因人口迁徙所带来的使方言受到影响的历史。根据东山方言村落间的不同,东山方言在内部还可细分为五种方言,第一种是朱茂村、新建村以及摆渡口村一带的方言,这三村的人大多数都是曾经从江苏北部迁移过来的。第二种是光明村和光荣村一带的方言,这两个村是渔民村,祖先大多数都是曾经从山东逃难过来的。这两种方言的特殊指出在于这些村落的人在与东山本帮人讲话时都讲东山话,交流起来毫无困难,但是在他们自己内部交流是会讲属于他们的本帮话,这是一般的东山人听不懂的。第三种是前山话,指的就是镇中心一带说的方言,也代表着广义上的东山方言。第四种是后山话,指的是从槎湾村往后的村落,后山话跟前山话在语音语调上差别明显,也有一些特殊的方言词汇。比如说后山人说“上面”、“下面”说的是“上界”、“下界”,而前山话中则讲“上头”和“下头”。第五种是三山话,指的是三山岛上的方言。三山岛是东山半岛的附属岛屿,是完全在太湖中的一座孤岛。三山岛极靠近浙江湖州,所以三山岛的方言与湖州方言最像。这五种方言虽然在语音语调上存在差异,但是词汇方面的差异较小,能够互通语言。
(四)佛教文化兴盛,佛教词汇渗透
值得一提的是,外来文化对东山方言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据当地老东山人介绍,东山镇是一块风水宝地,曾经佛教盛行,寺庙林立,僧侣成群,在文革之前有72寺36庵之多。现在保存完好的有“天下罗汉两堂半,东山独占一堂”美誉的紫金庵、轩辕宫、葑山寺、雨花禅寺、灵源寺等。这些现存的古迹依稀也可以看出当时佛教在东山的繁荣场景。在如今的东山人的日常生活用语中,依旧可以找到曾经的佛教文化对东山方言俗语词所产生的影响的踪迹。源]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