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如奔雷,惊涛走沆漭。长堤束两崖,郁怒激危响。
淮阴地势卑,河身出其土。三秋水稽天,有识心惚恍。
清口受全淮,洪源故深广。潴水以刷沙,议自印川昉。
筑堰塞尾闾,不惜糜内帑。并力趋一门,惊湍泻万丈。
浩浩云梯关,二渎相摩荡。稍纾南顾忧,且以助转饷。
迄今读遗书,擘画若指掌。成迹诒后人,喟然起遐仰。
淮安之北的清江浦(今淮安市淮阴),在明清时是运河的重要码头,清朝江南河道总督与漕运总督衙门均设立在这里,成为漕粮运输的中心和治淮、治运与治黄的重要基地。
黄河可为运河提供水源,但黄河泛滥又会冲毁或淤塞运道,运河对黄河的依赖及二者之间的矛盾始终困扰着古人,成为一个难解的症结。徐州至淮安间一段运河,明代称为“中运河”,这段运河原为泗水、淮水河道,黄河向南改道后,侵泗夺淮,清口成为三条河的交汇口,工程十分险要。黄河挟带大量泥沙东流,造成入海口和清口淤塞,河身抬高,黄河倒灌入运河,淤积河道,屡经修治,但效果并不明显。经过明朝上百年的经营,运河路线大体定形,清朝只是新开了今宿迁到淮安的一段90多公里的运河,使黄河与运河完全分离,改变了元代以来“借黄行运”的局面,使往来船只避免了风涛之险。文献综述
诗中清楚的表达了黄河改道,清江一带运河泥沙淤塞严重的实情,治河之能臣勒辅先是挑下游清江浦(今江苏淮阴)至云梯关河身淤土,用“川字沟”法挖深河底;就河心取土筑两岸大堤(南岸自白洋河至云梯关三百三十里,北岸自清河县至云梯关二百里),用束水刷沙法治理下游,引导黄、淮入海。钱氏对其颇为仰慕,故有此感叹“喟然起遐仰”。之后在行旅过程中又对沿途风景做了一系列的描绘,诸如《清河道中》、《中河》、《邳州》等,留给人以清晰的运河沿岸轮廓,描写细腻仿若一幅幅运河图尽展眼前。如钱大昕行至清河时,作诗《清河道中》:
清晨北渡河,破浪长风驶。峭帆若飞鸟,瞥眼无停处。
拨棹指中河,村落正逦迤。依依垂柳繁,隐隐炊烟起。
居人傍遥隄,柴门临水涘。邻近八九家,一闹成小市。
趁虚卖鱼虾,沿村散鸡豕。地瘠少桑麻,民贫戒浮侈。
······
以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出清河沿岸的风情,虽着墨不多,但颇为传神,生动形象的勾勒出一幅北上渡河图。沿岸村落迤逦,隐隐能看到炊烟升起,临水而居的人家,八九户便成一个小闹市,人们在这里设摊卖鱼,好不热闹。虽然地少,却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清贫而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