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这一时期由于教育的缺失导致儿童的犯罪率大大上升,社会道德败坏,产生了为统治阶级所忧惧的“骚乱”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主日学校应运而生。工业期间,英国人口迅速增加,总人口由1750年的650万增加到1830年的1400万。[5]由于资本zhuyi向工业化迅速发展,大量失去土地的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使得城镇人口大大增加。与此同时,英国出现大量雇佣童工的现象。由于他们比成年人手脚灵活,易于管教且报酬低廉,所以很受工厂主的青睐。但是他们不仅缺乏必要的文化知识和工作技能,而且生活贫困又没有保障,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产生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社会问题。从教育方面看,工业将成千上万的成人和儿童赶入工厂,从事长时间的劳动,使得日间学校逐渐受到冷落,而新的教育体系并没有及时建立起来。另一方面,对儿童而言,由于其父母长时间在工厂做工,亦无暇对他们进行传统的家庭式教育。种种原因导致贫苦儿童教育的严重缺失,使他们很容易沾染偷窃、打架、赌钱等恶习。据1784年英国的《绅士杂志》记载:全街都挤满了这些小无赖,礼拜天他们不干活自由了,于是就放肆无忌,打架斗殴地混过这一天,玩什么‘推推拉拉’游戏,他们的谩骂、诅咒、恐怖使任何头脑清醒一点的人都认为是到了地狱而非别的。[6]儿童犯罪问题在当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些宗教团体和个人开始认识到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性,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正如一份名为《爱丁堡评论》的杂志所说:“我们要么多建监狱,要么多建学校。”[3]主日学校的创办正是出于对工业化社会转型时期贫苦儿童道德败坏问题的担忧。
综上所述,工业化时期大量童工的教育缺失既不利于工业的顺利进行,也造成了社会秩序的严重混乱,如何对这一群体进行必要的教育成为当时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而主日学校运动的兴起,正是反映了英国工业化时期一种典型的贫民教育观,即通过在星期日将下层贫民子女汇集起来,给他们以有限的教育,一方面使他们得到教化,达到减少和防止社会混乱的目的,另一方面也使他们适应工业化机器大生产的需要。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QQ752018766-
二、18世纪以来英国儿童观的变化
18世纪以前的英国社会往往以成人的眼光和经济价值来看待儿童,童年和成年之间几乎没有区别,儿童一到7岁就完全参与成人生活了。他们必须服从父母的意志和家庭的需求,当时大多数的父母认为生存比教育更重要,受教育就是浪费时间。因此,许多平民家庭的子女从小便成为谋生的劳动力。T·杰克逊回忆自己在18世纪末期的童年生活时写道:“我很小的时候就被派到田地里割草、看守庄稼、帮着收割以及捡拾落穗。”[5]除此以外,17世纪基督教世界对儿童的看法还被宗教原罪观主宰,人们认为人生来是负罪的,天性中就有邪恶的一面,必须从幼年时期就对儿童的欲望加以抑制,当时在人们眼中劳动就是最好的抑制办法。通过劳动不仅可以使儿童克服懒惰的毛病,还可以使其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特里默夫人在1787年说的一段话具有典型意义:“对于任何教区来说,看到许多年龄已经大到足以去做任何一种工作的贫寒儿童却衣衫褴褛。浑身污垢地在大街上嬉戏玩耍,这是一种耻辱。”[2]正是出于这种观念,许多下层儿童过早开始了他们的劳动生涯,接受教育成为一种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