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古代对于姓名文化的研究

中国文化研究当中,姓名文化研究很早就出现了,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的《世本》一书,这本书开启了中国人对姓氏的研究,从黄帝道春秋时期,所有的帝王公侯的世系都被描述进去了。之后不久,在四书五经中也查看到相关姓氏的记载。姓氏合一发生在秦汉以后,西汉时期,有130多个流行的姓氏以“三言诗”的形式记载在《急就篇》中,这本书出自于西汉史游之手。东汉时期,班固在《白虎通义》一书中提到了姓、氏、名、字、号的形成和发展。东汉时期的“志氏姓”出自于王符的《潜夫论》中的一个章节,里面详细论述了有关姓氏的问题。东汉时期,应劭笔下的《风俗通义》文章中有一条专门雷剧了主要形式的九种源头,还一一解释了500多种姓氏的出处。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很多专门介绍姓氏的作品,例如:王俭的《姓谱》、何承天的《姓苑》、王僧孺的《百家谱》等。唐代,随着士族的衰落,姓氏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在唐太宗的命令下,高士廉等人编撰了《氏族志》,里面对于姓氏重新做了排列。后来,唐宪宗时期林宝撰在其编写的《元和姓纂》一书中,将皇族贵姓放在首位,其余按照唐韵依次排下去的是。将姓氏研究推入的一个重要的时期,是宋代。在宋初,《百家姓》一书家喻户晓,里面的姓氏排列,朗朗上口,一直被流传到现在。在明清时期,顾炎武的《日知录》中发表了对姓名的精辟的理解[3]。

但是,古人在姓氏的研究上,仅追其来源,并未深究其根本,未能探索到姓氏背后的深层含义,这些都归根于古代的阶级阶级性,还有时代的局限性。

1。2。2近代对于姓名文化的研究

到了近代,中国学者逐步开始使用西方先进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推动姓名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与此同时,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批影响深远的专著。比如,在1917年,国学大师王国维发表了《殷周制度论》一文,在30年代,袁业裕编译的《中国古代氏姓制度研究》,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姓和氏的问题。同时期的杨坤明的《中国姓名学》,还首次提出了“姓名学”的概念。

到了50 年代有同为国学大师的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中研究和考查了柳如是和钱谦益等人的名、字、号。到了80年代后期,中国的姓名文化的研究工作进入了一个“百家争鸣”的新阶段。[3]这一时期涌现了大量的著作,比较突出的有金良年的《姓名与社会生活》和雁侠的《中国早期姓氏制度研究》。这些专业型的著作不仅兼顾了学术性和实用性,还对于我国的姓名文化研究做出了拓展性的贡献。

2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2。1数据来源

基于CNKI的数据库,在中国知网首页的“高级检索”中“作者”一栏输入具有代表性的姓氏,按与“主题相关性”排列,于2016年3月15日导出数据,根据数据用Excel表格统计其中发表论文出现的学者。共导出实际有效姓名1200个,主要选择王、李、孔、孟四个姓氏,根据这些学者发布的文献中的作者的个人详细信息,记录他们的年龄、姓名、辈分、籍贯和工作地方。

在统计数据过程中,最初选择王、李两姓,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样本量,以便于分析。但在初步统计的王、李两姓姓氏中,发现样本量太大而且起名情况很杂乱,影响统计和分析结果。在比较几个姓氏后,补充辈分传承比较明显的孔、孟二姓。论文网

在实际统计过程中,样本的数据存在信息不完整和信息难以收集的情况。对于收集不完整的信息,如果能确保其数据准确性,依然将其收录进数据库,作为参考样本。王、李二姓虽然样本量多,但是重名率很高,且工作单位和籍贯所在地都一样,这种情况很难分析出每个样本的差别。还存在王、李两姓沿用辈分情况基本没有,影响统计和分析结果。

上一篇:浅谈《红楼梦》中的香文化
下一篇:电视剧的文化呈现以《唐顿庄园》为例

我国彩礼返还规则探究

清末民初的广东媒妁与社会变迁

宗教改革對欧洲政治格局...

《蟠虺》传统文化优根性的弘扬

通向寂静之途论汉语诗歌...

由行为方式向文本方式的...

元白文历史评价的变迁【4857字】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安康汉江网讯

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7972字】

LiMn1-xFexPO4正极材料合成及充放电性能研究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疗...

网络语言“XX体”研究

ASP.net+sqlserver企业设备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新課改下小學语文洧效阅...

张洁小说《无字》中的女性意识

麦秸秆还田和沼液灌溉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