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中齐晋鞌之战的篇幅描写极为生动,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布局严谨,缜密。
二、顺叙、插叙与补叙的结合使用
(一)按时间顺序的叙述
鞌之战的叙事方式采用的是第三人称,作者以本国纪年的视角,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战争从开始到结束的起因经过,结局。例如本文所举得例子鞌之战,从“二年春齐侯伐我北鄙困龙”,“夏,有”,“六月壬申,师至于靡笄之下”,“癸酉,师陈于鞌”,“秋七月”,“八月,宋文公卒”,“九月,卫穆公卒”等等一系列的表示时间的词汇,使之读之井然有序,读者对事情发生的经过一目了然。从齐国讨伐鲁国开始,继而卫国偷袭失败,鲁,卫求援于晋。晋国征齐国以援鲁卫,再到齐国兵败求和,这样的叙事方式,配以精炼的行文,简洁不乏文采的文笔写出,既避免了流水账之嫌,又清晰的把事情完整地叙述出来,这是《左传》集史学,文学名著两者荣誉于一身的一大原因,在众多优秀的先秦文学中也是属于首创之举。
(二)插叙的运用
除了按时间顺序平铺直叙之外还能从鞌之战中看出《左传》对其他叙述方式的灵活运用。
在正面描写齐晋鞌之战的战场已经结束之后,《左传》中还有一段精彩的插叙,“韩厥梦子舆谓己曰:”且避左右”故中御而从齐侯”韩厥梦见自己的父亲给他托梦,让他在打仗的时候不要在战车的左右。这一段具有神秘性的插叙。韩厥因为梦见父亲给自己的这一段警告,结果免于一死。“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齐顷)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3]这一段的描述很具有代表性。《左传》全称《左氏春秋传》,是为《春秋》作注解的传书,本身分为两个部分:经;为春秋原著。传;是作者通过史载或者明见传说,自己考证而搜集的资料所作的注解。也正是因为《左传》以史实为基础,部分细节以神秘,神话色彩点缀,才使得《左传》在文学方面的成就高于同时代的其他史书,名列于儒家十三经。此类的带有神话色彩,神秘因素的描写不仅仅见于韩厥梦父这一段。《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秋七月,秦桓公伐晋,次于辅氏,壬午,晋侯治兵于稷以略狄氏,立黎候而还。及洛,魏颗败秦师于辅氏。获杜回,秦之力人也。初,魏武子有嬖妾,无子,武子疾,命颗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卒,颗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夜梦之曰:“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先人之治命,余是以为报”[4]这就是著名的成语结草衔环中的结草典故的由来。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结草之事也是以插叙的方式,加以神话的色彩叙述而来。著名的城濮之战中同样有精彩的描述,楚国大将子玉在作战前用美玉给自己做了一套马冠和马鞍,梦见河神跟他索要,他没有答应,也同样暗示了子玉的不敬神是导致战败的原因之一。当然,在前文中作者已经用了大量文笔去为晋文公城濮之战的胜利做铺垫了,子玉不肯送美玉给河神导致战败,不过是锦上添花的一笔。这同样也使文章读起来不那么枯燥乏味。[5]来;自]优Y尔E论L文W网www.youerw.com +QQ752018766-
三、对礼义的重视
《左传》中的每场战争都不是无端而发,必有其因。每场战役作者也都把它放在各个国家之间争霸,利益争夺的背景下的。虽然是这样,但是在《左传》中几乎每场大战胜利的一方除了军事策略的制定恰当,主帅谋略过人,将士勇敢等一系列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胜利方大都占据着“大义”这一有利因素,简单点说就是“师出有名”。鞌之战中,首先开始的一句便是“齐侯伐我北鄙”没有任何的原由,这让读者亦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生成:齐顷公为何无故伐鲁?很容易就在脑海中形成齐侯好战,穷兵黩武的印象。事实上,据史载,齐顷公在历史上还是一个深受百姓爱戴的,尤其是在执政后期。随着事情的进展,鲁危卫败,求援于晋,在此之前,晋并没有主动发兵迎敌,而是在接到鲁卫两国的求援,打着援救盟友的旗号才发兵的(时,鲁卫已经和晋国结盟)。齐顷公轻浮,朝堂嘲笑侮辱晋国执政郤克,引得郤克极力促成此次伐齐。从公而言,援救盟友,占大义。从私而言,中军元帅报羞辱之仇。占小理。而且当时郤克执政多年,在军中颇具威望,三军所闻主帅被辱,加上又是去援救自己的盟国,更是上下一心。同仇敌忾,岂有不胜之理?这也不是《左传》中鞌之战所独有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