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10
致谢……………………………………………………………………………………11
藕益智旭像赞研究
一、蕅益智旭的生平
蕅益智旭(1599-1655),是明代佛学的集大成者。据《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和《净土圣贤录》记载,蕅益智旭原来姓钟,名际明,又名素华,字振之,又字蕅益,出生于明朝万历二十七年。智旭的先祖是汴梁人,祖父南渡后在吴县木渎也就是现在江苏省定居。父亲为岐仲公,母亲姓金,相传智旭的父亲岐仲公“持白衣大悲咒十年,梦观音菩萨送子”,“师自认不敢为古时儒、禅、律、教之人,又不屑为今时儒、禅、律、教,所以自号为‘八不道人’”[1],[1]龚晓康。藕益智旭净土思想研究[D]。四川:四川大学,2005:10。“与憨山、紫柏、莲池并称为明代‘四大高僧’”[2]。[2][8]任继愈。宗教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1122-1123。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智旭就开始吃素断荤。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智旭重开荤酒,学习儒家学说,并把千古道脉作为自己的任务,还写了诸如《辟佛论》等几十篇文章来抨击释老。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智旭读到云栖祩宏大师的作品《自知录序》和《竹窗随笔》时,才顿悟佛法的高妙,便把自己所写的诽谤佛的文章全烧了。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智旭废寝忘食地思考了《论语》中“天下归仁”一句三天三夜,“忽然大悟,顿见孔颜心学”[3]。[3][4]智旭。灵峰宗论:大藏经补编[M]。458。后来因为父亲的去世,智旭对人生有了深度的思考并有了出家的念头。元启一年(1621年),智旭一心修佛,而且又“焚窗稿二千余篇”。元启二年(1622年),智旭对《楞严经》中所说的“世界在空,空生大觉”一句心生疑惑,“何故有此大觉,致为空界张本,闷绝无措”[4],之后智旭写了四十八愿文,并决意要出家。元启三年(1623年),智旭从雪岭禅师剃度出家,法号“智旭”。元启四年(1625年),智旭在杭州云栖寺听古德法师讲经,对于古德法师性宗和相宗不许和会的主张不解,在智旭认为“佛法岂有二歧耶”?二十五岁的智旭,在杭州的云栖寺,莲池和尚像前受四分戒。元启五年(1626年),智旭又到杭州的云栖寺受菩萨戒。元启六年(1627年),智旭已经把律藏看了一遍,并写了《毗尼事义要略》。崇祯元年(1628年),智旭因为道友鉴空和如宁劝说,在吴江参禅以求生净土。智旭三十岁的时候,由于雪航的劝说“于龙居寺讲律”[5]。[5]弘学。中国佛教简史[M]。四川:巴蜀书社,2008:152。崇祯三年(1631年),智旭第三次看了律藏一遍并且全面了解到禅宗的弊端,所以智旭决定弘律以重振纲纪。崇祯四年(1632年),智旭希望通过研究天台来救禅宗的弊端,但是由于当时的天台派和禅宗、贤首宗、慈恩宗、唯识宗和华严宗等宗派不和以及对“不敢冒认法派,诚恐著偶有出入,反招山外背宗之诮”的担忧而又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天台的弟子。崇祯五年(1633年),智旭在天目山中的灵峰过冬,后来又游历江浙皖闽各地并从事阅藏、讲经和著作,其间曾几度回归灵峰。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智旭写了《西斋净土诗》、《阅藏知津》和《法海观澜》等作品。“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圆寂,世寿57,法腊34,起塔灵峰大殿右。”[6][6]【清】释达默。《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卷上,《卍续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