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夫小说天下无贼与电影的跨学科比较
乐黛云教授曾说:当代世界文化发展的总趋势就是多中心和不稳定。“由此可见,跨学科研究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比较文学这个边缘性很强的的学科,既包括横向的中西方比较研究,也包括纵向的跨学科研究。通过对赵本夫先生的小说文本天下无贼与冯小刚电影天论文网下无贼做跨学科的研究,以此来更好地理解文学与电影学,沟通两门学科之间的关系。
电影是一种大众艺术,大众艺术往往具有通俗性,实用性等特点。冯小刚的电影则是通俗语言与曲折情节的代表。冯小刚电影天下无贼是在江苏作协赵本夫先生的作品天下无贼的基础上改编的,其中加入了不少新兴的电影艺术,电影与文学,到底哪个更吸引观众,更能表达大众的心理?拟从主题。人物关系。叙事手法三方面对小说天下无贼与电影天下无贼做一番跨学科比较。
一。小说与电影主题的跨学科比较
先来看小说天下无贼的主题。天下无贼是江苏省作协赵本夫先生写于上世纪末的一篇不足万字的短篇小说,主要表达一种理想主义的诉求,一种温暖的关照。小说是四个字:天下无贼。这个看似平淡无奇,其实隐含了两层含义:天下本是太平的;保护天下的太平。这是一个美好的理想主义诉求。赵本夫先生自己说:天下无贼是一个近乎美好的童话,一个肥皂泡“。小说中,傻根固执的认为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贼。在傻根的世界里,老家山里的一摊牛粪只要画个圈,几天后来拾,牛粪肯定还在。这是一种原始自然的淳朴,整篇文章,赵本夫先生都在表达一种天下本无贼,庸人自扰之的理念,都在努力使人们相信天下本来是太平的。
而在电影中,冯小刚侧重表现的是一个贼的世界。这与小说中天下无贼的主题就背道而驰了。电影中王博说道:我们为什么要掩盖社会真相,不让傻根看到生活的严酷?人们应该看到生活中真实的残酷“。以上可以看出,电影中提倡的观念是我们应该承认这个世界的不完美,而小说完全是描绘了天下一片太平的假象。
由以上对比可知,从小说到电影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中的价值观已经改变。小说中对傻根的态度是褒扬提倡的,而电影中是一种贬义;小说表现的主题是对天下无贼的温暖主义诉求,而电影中则是对社会残酷现实的揭露。以上两点,我们就能比较出小说文本与电影版本的异同。
二。小说与电影人物关系的跨学科比较
在小说天下无贼中,最基本的人物关系就是傻根和王薄。王丽之间的关系。而王薄与公安。王丽王薄与贼群的关系在文中只是一个副线。而电影天下无贼则将傻根置于一个沉默者的地位,王丽王薄夫妇则成了电影的人物关系主线,王丽和王薄的感情冲突,贼团伙与王丽王薄夫妇的斗争。贼团伙内部的明争暗斗以及公安人员与贼的交手则是其中的四根副线。
赵本夫的小说文本中人物关系的设置是具有文学意义的,表达的是一种人文精神。而冯小刚则是在此基础上将文学文本演变成了一场无比热闹的游戏。傻根仅仅成为了导火索,成为了电影向下发展的一个情节设置。由上分析可知,小说与电影在人物关系的设置方面有很大不同。
三。小说与电影叙事的跨学科比较
小说天下无贼的叙事语言简练干净,温暖深情。小说上半部分主要叙事了一个命题:天下是太平的。不管是傻根生活的偏僻小山庄,还是傻根打工的大沙漠,环境都是非常单纯的。特别是赵本夫描绘的傻根与狼群的友好故事,更是感人至深。让人深信这个世界的善良与无辜。当傻根擎着电棒子,立在沙漠上开大会的时候,无疑是给人们翻开了一本狼性与人性的启示录。小说的前半部分,作者叙述的珠圆玉润。浑然天成,但在小说的后半部分,作者突然插入对刀疤脸的描绘以及对王薄王丽偷高官的故事的描写,对全文的结构稍有打乱。另外,小说文本在叙述王丽之所以下定决心一路保护傻根的动机方面,也是略有不足。仅仅是一个眼神,就下定决心保护一个陌生人,显然可以看出叙事动机的不足。
对比电影叙事,我们知道电影天下无贼是以王丽王薄夫妇为主要叙事人物的。王丽先是发现自己怀孕了,再是傻根在荒漠中救了她,为了不让无辜的小生命受牵连,也为了报答傻根的救命之恩,王丽决定不离不弃的保护傻根。对比小说,电影中这两个情节叙述就合理得多。
小说文本的叙事和电影文本的叙事相比较,小说的叙事注重文学性与意境的营造。相比较而言,电影叙事就要考虑到市民需求,要迎合大众的口味,如果仅仅是做文学意境上的追求,而忽略故事情节的合理性,就没有那么符合大众的口味。
电影天下无贼的巨大成功,是文学电影化运作的一次经典范例。小说与电影,文学与艺术的跨学科融合,必将使得两门学科都能迈入新的发展时代。
赵本夫小说天下无贼与电影的跨学科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