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北京精神”的内涵及外延
“北京精神”作为姜文电影的一大特色常被人称道,而文中的“北京精神”特指姜文导演的精神,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北京精神。一般意义上的北京精神指的是北京市提出的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城市精神。
(一)“北京精神”
“北京精神”作为姜文导演的特色,向我们展现了诸多文化与地域特色,如优越的精英情结,霸气血性的爷们形象。在部队的“大院文化”和市井“胡同文化”的交织影响下,姜文自然地接受了这些多元的存在,并将它们自然地运用到自己的影片中,加以雕琢,使它们均表现出一种姜文独有的气质特征。
1。 内涵
北京精神指在部队大院和胡同两种环境交汇影响下,形成的诸多性格特质,包括对精英zhuyi的推崇、对的激情、对的颂扬、浓烈的英雄zhuyi情结,以及优雅与痞性、优越与平实、造反与崇拜等诸多“二元特质”。
2。 外延
从姜文执导《阳光灿烂的日子》到《一步之遥》也仅有五部作品,但不得不说十年磨一剑,姜文对其作品的打磨不仅使其更具欣赏价值,也更具姜文特色。姜文其人正直、匪气却又不失优雅、细腻,他将这种性格特色完美地融入到他的影片中,形成影响他电影风格的 “北京精神”。
《阳光灿烂的日子》由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改编而成,浓厚的“北京精神”是影片的一大亮点,这种精神也在王朔的小说中得以展现。与其说是姜文的“北京精神”,不如说是“姜文们”的精神,是那一代人的精神。王朔出生于1958年,姜文是1963年出生,他们这一辈人出生在极为特殊的年代,虽然物资匮乏但精神相对自由,他们不能理解“”时期大人们的苦痛。因此,“姜文们”有着最独特的“”记忆。虽然他们没能参加过,但毕竟和这样的伟人同处于一个时期,难免受到的影响,因此,他们对的热爱也达到了狂热的程度。但是姜文并没有照搬王朔的《动物凶猛》,而是在此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元素,形成了姜文风格的“北京精神”。王朔塑造了一部小说,而姜文打造了一部电影。文献综述
“北京精神”被姜文融入到电影中,但是在他的影片中,“北京精神”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而是根据影片特色错落分配。例如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姜文着重展现的是崇高与卑琐、痞性与优越两种对立面之间的融合;《鬼子来了》刻画出了一个不一样的“英雄”形象;《太阳照常升起》是高傲、优越、痞气和善良的组合;《让子弹飞》更是将“北京精神”中对的激情、对精英zhuyi的崇拜升华。[1]
(二)“二元特质”
姜文影片中的人物总是给人一种矛盾感,如痞性与崇高并存的马小军、胆小与勇敢融合的马大三、随和与强硬交织的唐老师,他们都是二元对立融合的典型形象。
1。内涵
“二元特质”是北京精神的一个方面,具体表现为优越与平实、优雅与痞性、热情与克制、恋旧与新潮、造反与崇拜等两种相互排斥的特征在一个个体中得以融合、并存的人物性格特色。
2。外延 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QQ752018766-
在王朔的小说中也有涉及人物性格的二元性,但是姜文影片中的二元特质是区别于王朔的。王朔小说中的青年一代有着动物最原始的生猛,他们也怀揣着英雄梦,充满着少年的血性,挥霍着青春。王朔倾向于展现人物的冲动、幻想、暴力和原欲。而姜文则弱化了这种“凶猛”,添加了“阳光”的元素,使得人物形象愈加饱满、讨喜,这正是姜文粗糙中的细腻。